白纹伊蚊感染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的媒介能力研究
【摘要】:背景: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和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近年来流行较广的蚊媒病毒,可致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等严重危害。了解中国能传播ZIKV的蚊媒,明确温度对白纹伊蚊传播DENV-2的媒介能力的影响,对蚊媒疾病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目的:建立ZIKV和DENV-2感染的细胞和蚊虫模型,明确中国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感染ZIKV的媒介能力;对比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感染DENV-2的媒介能力差异。方法:qRT-PCR对比Vero、C6/36、Aag2细胞和乳鼠富集ZIKV的效果;间接免疫荧光确定ZIKV的位置;病毒全细胞悬液、上清液和细胞裂解后的上清液分别与羊血混合喂食白纹伊蚊,确定ZIKV的收集方式;根据最佳条件感染白纹伊蚊,RT-PCR和qRT-PCR检测蚊虫感染ZIKV情况。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感染ZIKV,于感染后0d、4d、7d、10d和14d检测整只蚊虫的ZIKV感染情况和病毒量,另外感染一批蚊虫,于上述各时间点解剖蚊虫中肠、头、唾液腺和卵巢,检测各组织的感染情况和病毒量。C6/36细胞感染DENV-2,观察细胞病变效应;RT-PCR、TCIDso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DENV-2及其滴度;新鲜的病毒上清液与羊血混合喂食白纹伊蚊,RT-PCR检测蚊虫携带DENV-2的情况。吸食DENV-2血餐的白纹伊蚊置于18℃、23℃、28℃和32℃饲养,于感染后Od、5d、10d和15d检测白纹伊蚊中肠、卵巢和唾液腺的DENV-2和病毒量;免疫组化观察32℃、15 d的蚊虫中肠和唾液腺。结果:C6/36细胞感染ZIKV于28℃、5d的病毒滴度最高;全细胞病毒悬液与羊血混合喂食白纹伊蚊效果最佳;白纹伊蚊感染ZIKV的阳性率为27.27%~30.77%,且病毒滴度逐渐增高。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感染后各时间点保持较高的感染率且病毒滴度逐渐升高,致倦库蚊仅在4 d和7 d检测到少量的感染和极低的病毒量,7 d后未检测到感染;ZIKV在感染后4 d可在埃及伊蚊唾液腺检测到病毒,在白纹伊蚊则需要10d。C6/36细胞感染DENV-2置于37℃,2d则出现空泡化,RT-PCR、TCID50和间接免疫荧光证实细胞感染成功;喂食白纹伊蚊,有不同程度的蚊虫感染DENV-2。18℃,DENV-2仅在中肠内缓慢增殖,不能播散至唾液腺。18℃~32℃,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播散至卵巢和唾液腺的时间越短,23℃和28℃需要10d,而32℃,5d侵入唾液腺。免疫组化可观察到中肠和唾液腺内的病毒抗原。结论:C6/36细胞为富集ZIKV和DENV-2的理想细胞,两种病毒均能成功感染白纹伊蚊。中国分布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可传播ZIKV,而致倦库蚊不能作为ZIKV的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媒介能力较埃及伊蚊差,但其在中国广泛分布,白纹伊蚊可能成为中国传播ZIKV的主要媒介。温度是影响白纹伊蚊感染DENV-2媒介能力的重要因素,18℃~32℃,温度越高,病毒在白纹伊蚊增殖越快,其播散至卵巢和唾液腺的时间越短。
|
|
|
|
1 |
李宏斌,齐福菊;白纹伊蚊在大连的分布[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年01期 |
2 |
张衡谦,吴炜,朱笠,齐福菊;大连市白纹伊蚊分布情况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年02期 |
3 |
李承天;王黎阳;吴旭;郎义;闫力;刘成模;;沈阳市白纹伊蚊分布调查初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年03期 |
4 |
施耀勇;张军民;;西北地区白纹伊蚊地理分布初步调查[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年05期 |
5 |
杨舒然;刘起勇;;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3年01期 |
6 |
覃扬光,廖安然,夏福民;钦州口岸白纹伊蚊密度及季节消长调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0年03期 |
7 |
陈虹
,陈汉彬;海南株和北京株白纹伊蚊水解氨基酸的比较[J];贵州医药;2002年03期 |
8 |
李锦清,李荣彪,温卫东;佛山市白纹伊蚊孳生习性的调查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2年11期 |
9 |
李国春,刘振江,李俊志,许庆华;天津港区白纹伊蚊调查报告[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1期 |
10 |
王丕玉,董利民;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的储存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3年01期 |
11 |
徐仁权,蔡恩茂,徐友祥,王士珍,蒋丽亚,刘丽军,任文军;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年04期 |
12 |
黄敏,张培喜;武昌水果湖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防治[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3 |
孙传红,江洪涛,李怀菊,程鹏,王怀位;白纹伊蚊卵储存方法探讨[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4期 |
14 |
徐友祥;王韶华;;室外废旧轮胎白纹伊蚊的越冬情况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年03期 |
15 |
景晓;李兆凰;霍新北;张世水;宫学诗;;山东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生态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年03期 |
16 |
Usavadee Thavara;郑剑宁;杨定波;裘炯良;;引诱物和产卵载体对白纹伊蚊产卵效果评价[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年05期 |
17 |
郭晓霞;赵彤言;董言德;;白纹伊蚊干燥卵保存登革2型病毒的实验研究[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7年01期 |
18 |
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伍浩荣;;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的分布特征[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年03期 |
19 |
黄钢;李红艳;赵勇;王喜明;常梅;王志强;杜明涛;曹德顺;陈长华;郭玉红;刘起勇;;河北省西部、北部白纹伊蚊分布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年06期 |
20 |
李旭龙;孙养信;张宝芳;张铮;刘云;王少杰;;宝鸡市白纹伊蚊分布及其种群密度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