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8年广州市登革热共感染调查和临床特征分析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登革病毒感染蚊的评估
【摘要】:登革热是由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肌肉疼痛等,严重者出现出血、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登革热疫情严峻,传播范围扩大,发病人数不断增加,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DENV、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均主要由伊蚊传播,流行地区重叠,感染后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漏诊,三种病毒的共感染问题给登革热的防治带来新的挑战。目前登革热尚无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防控关键在于防蚊,需要有效手段监测蚊媒携毒状况。目前常用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虽然敏感度高,但是对操作和设备要求高,检测通量低,不便于流行期大范围虫媒筛查。本实验室前期建立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DENV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抗原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敏感性高。本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2015-2018年广州市登革热共感染调查和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分析2015-2018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的ZIKV、CHIKV检测结果,对DENV共感染情况进行筛查,了解三种病毒以及DENV不同血清型的共同感染情况。方法:以珠江医院2015-2018年收治的406例登革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对部分标本进行ZIKV、CHIKV检测和DENV血清型鉴定并总结分析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结果:检测380例登革热患者ZIKV和CHIKV核酸,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三种病毒共感染病例。96例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DENY血清型检测,69例阳性,分别是DENV-1型58例(84.1%),DENV-2型10例(14.5%),DENV-3型1例(1.5%),DENV-4型未检出,未发现DENY不同血清型共感染病例。406例登革热患者中,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分别是371例(91.4%)和35例(8.6%),临床表现以发热(96.6%)、乏力(34.0%)和皮疹(31.0%)为主,重症患者出血、咳嗽、咳痰、呕吐和腹痛更明显(均P0.05)。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检查主要为白细胞减少(71.1%)和血小板下降(52.3%),重症患者总胆红素、门冬氨酸转氨酶、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更明显(均P0.05)。结论:2015-2018年的406例登革热患者中未发现合并ZIKV或CHIKV感染及DENV不同血清型共感染者。登革热患者以普通登革热和DENV 1型感染为主。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ENY感染蚊的评估目的:采用ELISA检测白纹伊蚊的DENV NS1抗原,并与RT-PCR的核酸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该方法检测蚊子DENV的可行性和灵敏度、特异性。方法:将25只1~3d的Balb/c乳鼠分为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5只/组,实验组乳鼠分别颅内注射DENV-1,DENV-2,DENV-3,DENV-4病毒液,对照组乳鼠颅内注射等体积的PBS溶液,出现发病症状后将发病乳鼠和对照组乳鼠分别放入蚊笼内中,蚊子刺叮吸血2h后分离出饱血雌蚊。在叮咬后第3,6,9,12,15,18天分别收集20只蚊子用于DENY的检测。用ELISA检测蚊子体内DENV NS1抗原,以RT-PCR检测病毒核酸作为参考方法,分析该方法的可行性并进行性能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蚊子叮咬感染DENV1-4型的小鼠后,最早可在叮咬3天后检出病毒,最晚至叮咬后18天仍可检出,最少1只蚊子可检出。DENVl14型RNA的总阳性率分别是17.5%、34.17%、62%和10%,NS1抗原的总阳性率分别是3.33%、9.17%、15%和0%。以RT-PCR为参考方法,ELISA方法检测NS1抗原的灵敏度为0.22(0.16-0.30),特异性为1(0.99-1),灵敏度一般,特异性良好。结论:ELISA可检出蚊媒体内DENV,虽然操作简便且高通量,但敏感度低于RT-PCR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