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变革
【摘要】: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分化为两个不同质的、有着自身固有的社会经济特征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具体形态——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城乡关系便由此而生。在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样一个特殊国情,决定了城乡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来看,城乡关系是否协调,已经成为衡量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反映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协调的城乡关系首先应该是一种相互开放的关系,而这本身就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必要前提。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转型“度”和“势”的研究视角,对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重点研究和探讨了城乡关系变革——由隔绝到开放的难度和向度。本文指出: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强制性制度创新”固化了城乡之间的隔绝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城乡隔绝状态开始出现“自发性”松动,但这种“自发性”松动远远不能缓解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制度创新,即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而城市化则是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本文以挖掘城乡隔绝状态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为依托,着重分析了户籍制度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土地制度创新以及政府角色行为重新定位的难度。在关于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向度分析上,着重阐述了发展城市化同样应注重市场导向这一观点。此外,本文也归纳出制度困境、制度惯性、制度化的城乡隔绝状态、市场导向的城市化等几个新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