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
【摘要】:
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又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都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需要,而且具有关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观理论界目前的研究现状,有许多真知灼见,也有许多理论上的不足、误解甚至歪曲。本文从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这一角度切入,立足于“正确理解、深入挖掘、丰富发展”这样一个基点,展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探讨,试图澄清理论界对理论本身的一些混乱的认识和误解,在此基础上,对现实中相关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涉及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和理论本身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其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展开探讨:一是劳动的本质问题,二是劳动和价值的创造问题,三是劳动和价值的分配问题。论文的正文也就由此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上篇 劳动的界定
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必须深化对劳动本身的认识,包括劳动的本质问题,劳动的构成要素问题,劳动形态的划分问题以及劳动形态在当今社会的新变化。
马克思对经济学范畴的劳动的认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扩展过程。从狭义来看,劳动是人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借助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资料形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而广义的劳动还包括与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服务劳动、监督劳动、科技劳动以及表演、艺术等活动。从马克思对劳动的界定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活动都是劳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认识只局限于生产物质资料的体力劳动,局限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一直认为服务、管理、创造精神产品的活动就不是劳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
和生产力的进步,劳动过程的构成要素不断扩展,劳动的内容从生产物质资料
的体力劳动扩大到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劳动、创造技术和知识的科技劳动以及
协调组织管理的经营管理劳动。这些劳动形态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而且对提高
劳动生产率起着乘数的作用,我们必须给以充分的肯定。因此,当今的社会劳
动己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这些新的特
点和变化对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生产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 篇 劳动与价值
简要地回顾一下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较之以往的理论有了更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现实材料,这就是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三块理论基石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因此,本文认为,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不仅在于科学地区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并赋
予其科学的含义,同时分析了商品的二重属性正是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并把
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劳动本质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劳动形态理论基础之上,使
得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研究劳动
价值学说的历史前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出发,从
抽象到具体地分析了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问题,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本文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的全部含义在于:从劳动的二重属性来看,具体劳动创
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劳动的本质来看,劳动是创造价值
的主体,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决定性的作用,活劳动形成新价值的
实体,物化劳动的价值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说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说劳动
一
的整体或说劳动的全部过程创造价值;从劳动形态来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都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必须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范畴——价值
和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其与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不能把经济学意义
上的价值和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混为一谈,也不能把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作用和科技劳动创造更大的价值量混为一谈。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创造科技知识、科技产品的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
以及提供服务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创造价
值过程中起着自乘的作用,是主产性劳动。但是,科学技术、高度自动化的机
器体系作为物化劳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不是价值的源泉。因此,劳动价值论
依然没有过时,依然是指导我们研究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区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必然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044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F044
【引证文献】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