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

侯彬  
【摘要】: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愈来愈清楚地证明,国与国之间最大的政治分野,其实不在于政府的组织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有效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的、社会的和可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意识到政府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是由于后发展国家普遍采用政府主导发展战略,政府在赶超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能力成为政府理论新兴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领域。 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动力的社会转型和世界范围的全球化趋势和进程给政府提出了全新挑战,需要政府顺应现代政府发展趋势,全面提高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向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全面、系统、深入地探索、研究政府能力,揭示政府能力的真正来源、本质属性、內在结构、影响因素、建设途径、评价体系,为如火如荼的政府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尝试以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政府权力的相关性作为逻辑起点,对政府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回应社会对政府能力研究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伴随于政府起源,根源于社会分化,政府能力与政府、政府职能、政府权力一同产生,只是一度隐藏在人类理性认识和理论发展的局限之中。为避免社会冲突引发“社会毁灭”,从社会內部产生出一种“公共利益”和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职能,这种社会职能又需要一个特殊的“临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管理机构-政府来承担,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拥有并凭借由社会“个人权利”让渡、转化而来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的公共权力,才能履行和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评价、表示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程度、状况的那种力量和能量的总和就是政府能力。因此,政府能力以政府职能作为物质基础,以政府权力作为直接来源,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也正是这种相关性才是政府理论中关于政府性质、特征等种种主张和观点逻辑来源,所有关于人民主权、有限政府、有效政府、责任政府等理论都根源于此。从政府起源开始追溯政府能力的来源、內在结构不失为坚持和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的有益尝试。 在系统分析理论界对政府、政府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广义政府的角度,以社会转型为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对政府能力进行研究。认为政府能力是标示和评价政府依据和运用所垄断的强制性公共权力,履行政府职能的状况和程度的能量的总和。政府能力作为一个体系它具有內在结构,由社会发展能力、政治统治能力、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动态平衡能力等方面组成政府能力层级结构和有机体系。在政府发展过程中,国家结构、政府性质、政府职能与政府权力、政党制度等政治因素;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政治文化、政府价值、政府权威、社会心理等文化因素;社会组织等静态因素,和政府机构、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权力、政府运行、政府腐败等政府过程动态因素共同作用,综合影响政府能力的维持和提升。而要从建立和谐、互动的社会结构,科学划分政府、社会、市场的边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敖翔;;社会转型期国民心态的特点与培育[J];理论学习;2011年07期
2 孙静;;以稳定促转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稳定问题[J];学理论;2011年18期
3 苗建萍;;转型期公共政策创新制约因素分析[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4 詹祖良;尹合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处置原则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5 丁爱华;;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6 孟照娟;;多维创新:社会转型期高校院系党建工作的前景与出路[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7 林阿妙;;论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的推进与创新[J];党史文苑;2011年14期
8 张晓妍;;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9 贾立蕊;杨月颖;;浅析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幸福观[J];学周刊;2011年12期
10 董洁;;浅析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11 丁亚兰;张忠兴;;社会转型期影响我国中产阶层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2 李玲;;浅析社会转型期参政党的价值观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3 丁芳;;论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4 刘心怡;;浅论宗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正功能——以南京市某教会为例[J];湖南农机;2011年07期
15 兰海军;;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能力构成探究[J];学理论;2011年24期
16 汤燕红;;论社会转型期传统孝道观的现代价值[J];学理论;2011年24期
17 王舒圆;;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三所高校学生的实证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8 许国鹏;;能动司法:必要性、问题与路径选择[J];理论探索;2011年04期
19 马晓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正义问题[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20 马仲荣;;转型期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的系统形态研究——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区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孟美;;关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城市养老问题[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2 周中之;;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吕梁;;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4 陈少华;何瑞文;;社会转型期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教育适应性探讨[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5 刘红;;社会转型期的档案管理[A];档案工作应对入世挑战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6 贾志强;;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郑彩莲;;社会转型期女大学生发展的若干思考[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瑜青;;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与选择[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9 胡近;;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与教育探讨[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刘宝才;;东周社会转型中的三大关系[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彬;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3 温志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乔梁;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谷峪;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楚文凯;社会转型期预防腐败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王利娟;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邓宇;政府监管国有资产能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锦;论转型期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秦艳贞;在幻像与流放中寻找真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志敏;社会转型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条件分析[D];山西大学;2005年
4 曾凡军;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冲突及其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曹金波;社会转型期中介社区发展现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姚仁权;中国政治文化与腐败的相关性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7 肖红军;社会转型期国有医院文化重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敏;韩国社会转型期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张亚男;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干部角色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婕;论社会转型期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三争 陈伟民;社会转型期的公众文化培育[N];台州日报;2009年
2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如何健康地走过社会转型期[N];文汇报;2010年
3 谭荣梅 衡阳日报社;浅谈社会转型期和谐心理的构建[N];衡阳日报;2011年
4 ;社会转型期 青年压力最大[N];中国社会报;2005年
5 李江涛;政府能力及其来源[N];学习时报;2002年
6 朱孝清;我国社会转型期维稳形势的特殊性[N];检察日报;2011年
7 全国政协常委 胡永柱;经济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矛盾解决机制亟待建立[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安丽敏;汽车社会考验政府能力[N];中国商报;2010年
9 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王运来;社会转型期需要人格重塑[N];贵阳日报;2011年
10 王耀东;社会转型期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对策[N];学习时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