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
【摘要】:
我国的土地出让金制度是在改革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激发了土地的潜在活力,盘活了土地资源,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该制度与其他经济、社会制度相互渗透和影响,改革形势越发复杂,在运行中也屡现弊端。因此,我们需要反思问题的根源。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土地出让金制度近30年发展历程的客观梳理和考察,把握该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探讨其产生、发展和改革过程及其间出现的问题,丰富和拓展土地出让金制度的研究内容和空间,为探索其改革路径提供一个新视角。
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由序言和正文组成。序言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正文分三个部分,运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出让金制度的产生(1978-1990)、发展(1991-2001)和深入调整(2002-今)三个阶段进行论述。考察土地出让金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原因、过程和每个阶段的调整、发展情况,以还原其动态发展面貌,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引出对相应改革措施出台的背景、原因、措施和运行情况的论述,并客观评价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的绩效。本文着重把握了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历史变迁问题,对土地出让方式的改革发展情况、出让金的收入规模变化,出让金的收益分配问题及其管理体制改革、征地问题、土地出让金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考察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本文在对出让金的历史进程进行宏观论述时,还运用大量的数据和经济图表进行深度分析和论证,采用具体生动的例子予以说明,使这篇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深刻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