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初步研究
【摘要】: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约为2.1亿人左右,占中国产业工人总数的60﹪。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缺位,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强调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基于此,本文从梳理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入手,系统分析了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问题及致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明显滞后。由于缺乏统一的中央政策,各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处于试点时期,多种模式并存,“仿城型”、“扩面型”以及“综合保险”型三种制度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法律意义而言,尽管现行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但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却陷入社会保障真空地带,缺乏工伤、失业、医疗以及养老等保险,基本无权享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总体而言,只有很少部分的农民工非均衡的享有部分低水平的社会保障。
农民工社会保障陷入制度设计和实践中的困境。在制度设计上,建制的价值取向有失公正,制度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制度实践上,参保率普遍偏低,保费供给不足,退保现象严重,地区社会保障责任负担失衡,管理亟待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致因复杂。认识上的误区,二元社会结构,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责任缺陷、筹资困难、农民工维权机制缺失等因素是农民工社会保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当以政府为责任主体,遵循公正的价值取向,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要求,坚持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建立农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基本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同时,应采用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缴费、土地换保障、社会捐赠和发行彩票等多渠道筹资模式筹集资金。此外,应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就业发展,消除就业壁垒,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制度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632.1;D412.6
|
|
|
|
1 |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 窦玉沛;[N];中国社会报;2001年 |
2 |
王文韬 韩敬山 姜微 江毅;[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