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天德关系研究
【摘要】:
本文从质疑现代孔子思想的解释家认为的孔子那里只有“仁”的维度而没有任何“天”的维度的观点立论,首先确立了这一研究课题的意义。规定了“天”和“德”在本文中的用法,把所有带有“天”和“德”的意义的言辞收敛到“天”和“德”两个概念中。
然后本文又单独考察《论语》中的“德”,把“德”主要界定在“人之道”或“人文”的层次,把“天之道”意义上的“德”放到最后“天”和“德”的关系中去。在“人文”层次的“德”又可以区分为美德之“德”和技艺之“德”,而并非现代意义上仅有的道德意义。然后又考察了美德之“德”与技艺之“德”的关系。在美德之“德”中孝弟等伦常之“德”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德的基础。君子在具有美德之“德”的基础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艺之“德”,但并不需要达到专精于此的程度,“君子不器”是也。
本文接着又单独考察了《论语》中的“天”。分别从天、命、道、鬼神几个维度来考察。首先是确立了谈论“天”这一个终极维度在《论语》中的依据,反驳了所谓孔子怀疑鬼神以及终极性力量的说法。在“天”的考察中,把鬼神和祥瑞等纳入到终极性的“天”和“命”之下,然后集中考察“天”和“命”。分析了《论语》中的“天”的不完全人格神的特点,并呈现出“天”成全美德和喜怒无常的两种表现。
最后集中考察“天”与“德”之关系。结合其他文明和思想对这一人类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显示出孔子在这一问题上的倾向。孔子认定“有德性”是“天”的主要和基本的内容,但又让人相信“天”仍然有其神秘性不是人能琢磨透的,并非总是成全美德。这使后世士君子既树立了政治和个人努力的美德方向,也不至于在政治失去美德的时候失去对美德的信心和践行。
|
|
|
|
1 |
杨朝明;;经典新读与孔子思想再认识[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
2 |
陈琦萍;;人人皆可为孔子[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3 |
孔庆福;;时代需要的孔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
4 |
李建国;;《论语》札记[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5 |
肖江;;信任文化探究——读《论语》之后[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
6 |
叶任南;;孔子思想与中华文化道统[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
7 |
廖名春;;《论语》与中国思想史研究[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
8 |
李锐;;孔子政治伦理思想探微[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9 |
白子超;;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10 |
钱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