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力学特性研究
【摘要】:
在核废料地质贮存库的岩体材料选取中,比利时、法国、瑞士和德国等国将粘土岩(Argillaceous rock)作为一种主要的备选介质加以研究。Boom Clay由于具有膨胀性、低渗透性和损伤自修复等特性,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放射性核废料处置的地质屏障。比利时核研究中心HADES大型地下实验室从8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高放核废物地下处置方面的长期现场实验研究。
结合比利时HADES试验室正开展的Boom Clay研究课题,本文从Boom Clay的长期流变特性、渗流-应力耦合特性以及泥岩巷道长期稳定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如下:
(1)通过Boom Clay X衍射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得到了该泥岩的矿物组成情况及微观结构:Boom Clay主要由粘土矿物(平均60%)组成,包括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以及高岭石,非粘土矿物部分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扫描电镜试验进一步证实,Boom Clay中粘土颗粒含量较高,这些细小的粘土颗粒构成了较大的集粒,呈絮凝状结构。
(2)进行Boom Clay固结试验,主要包括标准固结试验和加盐水固结试验。由标准固结试验,确定了Boom Clay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包括前期固结压力(约为5MPa)、压缩指数(约为0.19)等;由加盐水固结试验,初步了解该泥岩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试验表明:在盐水作用下,该泥岩具有明显的膨胀性。
(3)进行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采用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将试样两端加反压进行饱和后,对其进行低速率下的不排水剪切试验,用以进一步研究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力学特性,试验表明:在饱和过程中,试样不断吸水产生膨胀变形;不排水剪切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变化与时间相关,在有效围压2.5MPa作用下该泥岩压缩强度约为3.0MPa。试验完成后,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对剪切试验前后试样的微观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泥岩在经历剪切作用后,试样微观结构排列定向性更加明显。
(4)建立了Boom Clay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给出了损伤演化方程,该模型可以考虑泥岩的强化和软化行为。根据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结果并通过编制反分析程序,采用优化反分析法确定了泥岩本构模型中各项参数,为后续计算研究奠定了基础。
(5)通过对Boom Clay进行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长期(1年以上)一维固结流变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该泥岩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长期力学特性。固结流变试验表明:Boom Clay具有明显的流变性;固结流变过程中随载荷的增大,主固结时间不断增长。对试验前后试样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经历固结流变试验后,Boom Clay孔隙度明显减小,泥岩微观结构排列变得非常紧密。根据固结流变试验建立Boom Clay一维流变本构模型,同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泥岩一维固结流变特性;
(6)进行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三轴流变试验(1年以上),进一步研究该泥岩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长期力学特性。依据三轴流变试验结果,考虑Boom Clay的非线性蠕变变形特点,运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该泥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并构造了蠕变损伤与蠕变应变的关系式;根据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流变试验结果,通过计算分析,获得了蠕变损伤模型中的待定参数;以ABAQUS软件为平台,编制了UMAT子程序,并通过模拟Boom Clay三轴流变试验过程,对UMAT子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Boom Clay蠕变损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泥岩的非线性蠕变损伤过程,且材料参数较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在Boom Clay力学特性、本构模型及长期强度准则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放废物处置库(HADES)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处置库围岩的蠕变损伤演化过程、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规律,并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了衬砌的蠕变变形规律及受力状态,并与现场监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处置库的长期稳定性预测提供参考。
|
|
|
|
1 |
速宝玉,詹美礼,王媛;裂隙渗流与应力耦合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04期 |
2 |
陈洪凯;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3 |
兆文忠,邵建义;一种克服满应力振荡的新算法──协调耦合优化法[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4 |
贺玉龙;杨立中;;温度—渗流—应力耦合作用分类[J];四川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5 |
南建林,过镇海,时旭东;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耦合本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
6 |
顾元宪,赵红兵,陈飚松,亢战;热-应力耦合结构灵敏度分析方法[J];力学学报;2001年05期 |
7 |
黄书岭;冯夏庭;周辉;张传庆;;水压和应力耦合下脆性岩石蠕变与破坏时效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11期 |
8 |
梁冰;李野;;不同掘进工艺煤与瓦斯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
9 |
梁青槐,高士钧,曾心传;水库区应力-孔压耦联分析[J];华南地震;1994年03期 |
10 |
王媛;单裂隙面渗流与应力的耦合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
11 |
夏慧民;邵琦;牛富俊;;基坑冻结围护结构土压力环境的数值模拟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2 |
T.Masterlark;K.L.H.Hughes;张华;;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M9级地震的下一代形变模型[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3期 |
13 |
魏文刚;侯登录;周真真;高健;甄聪棉;马丽;;BaTiO_3/La_(0.67)Sr_(0.33)MnO_3纳米复合薄膜的多铁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4 |
韦广梅;贾秀丽;史志铭;王川;;立方晶系多晶体细观马氏体相变有限元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11年S1期 |
15 |
康玉柱;中国西北地区压性叠加盆地成油特征[J];新疆地质;2004年04期 |
16 |
胡其志;冯夏庭;周辉;;考虑温度损伤的盐岩蠕变本构关系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8期 |
17 |
梁乃刚,徐彤,王自强;晶体硬化系数表示式及材料常数标定[J];中国科学A辑;1995年03期 |
18 |
汤连生,周萃英;裂隙岩体固液两相介质的应力耦合模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S1期 |
19 |
张立翔,王成武;小湾电站坝址区渗流与应力场耦合分析[J];云南水力发电;2000年01期 |
20 |
曾亿山,卢德唐,曾清红,董虎;单裂隙流-固耦合渗流的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