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大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已经或即将在我国西部营建。这些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大部分处在西部地质构造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区,多数有大型或超大型地下洞室群作为主要水工建筑物。这些大型地下洞室群所处的区域活断层多、规模大、活动强度高,大部分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在Ⅶ度或Ⅶ度以上,局部地区强震重复发震周期短。调查表明,在强震作用下地下洞室群等地下结构也常遭破,因此,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征和动力稳定性,是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为依托工程,根据三角级数叠加法合成了基岩场地非平稳人工地震动,结合动态力学特性试验,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在研究了大岗山水电站基岩场地地震动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对大岗山水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地震响应的数值模型、地震动输入、响应特征、影响因素、损伤区演化规律和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大岗山水电站区域地震地质和近场地震地质情况,确定了对坝址有重大影响的断裂带,划分了潜在震源区,利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得到了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坝址场地峰值加速度。选取和大岗山地质条件相近的攀枝花地震记录为样本,研究了其频谱特性,以其地震动卓越频率为基础,利用三角级数叠加法合成了基岩场地非平稳人工地震动。经过基线校正和高频滤波,最终得到了用于数值分析的地震波。
(2)对研究区的花岗岩试样进行不同应变率和围压下静态和动态压缩试验,系统分析动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强度随应变率和围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花岗岩的弹性模量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其增加幅度随围压的提高有减小的趋势。花岗岩的抗压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编制了弹性模量随应变速率变化数值实现程序。基于大岗山花岗岩静力三轴测试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和损伤力学分析,发现脆性岩石在不同围压下均以侧向损伤为主,达到临界破坏时,损伤值稳定在0.7-0.8左右,说明了裂纹应变在侧向的发展是导致脆性岩石损伤破坏的主要原因。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岩石动力损伤与静力损伤之间的关系,考虑动态强度与初始弹性模量的率相关性,进而建立了基于静力损伤本构理论的岩石动力损伤本构方程。
(3)实际地震记录表明,地震动加速度具有深度衰减效应。本文基于动力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高山峡谷地形地震动的传播特性。结果表明,输入地震动向地表传播过程中具有加速度放大作用,换言之,沿地表向地下方向具有衰减效应;峰值加速度对场地深度衰减没有影响;模型底部衰减系数随阻尼比和坡比增加而增大;当地震波的卓越频率接近计算模型自振频率时,场地的衰减程度增大;和实测结果相比,水平峰值加速度随场地深度的衰减趋势大体是相似的;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场地的地震动传播特性是可行的。
(4)充分研究了大岗山水电站近场区的地质条件,概化出了大型地下洞室群的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研究了洞室群的地震响应特征,总结了地震作用下围岩加速度、速度、位移和应力的传播特性。研究表明,监测点的加速度时程、速度时程、相对位移时程和应力时程与输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包络线形状相似,存在着滞后效应。如果不考虑深度衰减效应,各种工况下主厂房顶拱和底板的水平相对位移偏大39%。
(5)系统研究了地应力场、弹性模量、阻尼比、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频谱特性对主厂房拱顶和底板最大水平相对位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应力和弹性模量对该位移影响非常小;阻尼比有较大影响,随着阻尼比的增大,该位移逐渐降低;峰值加速度有显著影响,随着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该位移呈线性增加;不同频谱特性地震波作用下最大相对位移差别很大,考虑深度衰减效应后,差别有所降低,但仍很显著。初步分析表明,当地震波的卓越频率接近地下洞室群模型自振频率时,主厂房拱顶和底板最大水平相对位移会增大,而当地震波的卓越频率偏离地下洞室群模型自振频率时,该位移则减小。
(6)不同频谱地震动作用下,随着输入加速度强度由弱变强,损伤区主要从洞室边墙中部逐步向纵深扩展,在输入地震动强度达到最大值时,损伤区面积也很快达到最大,其后一直保持不变。如果不考虑深度衰减效应,围岩损伤区面积会偏大约32%。初步分析表明,当地震波的卓越频率接近地下洞室群模型自振频率时,围岩损伤区最大面积会增大,而当地震波的卓越频率偏离地下洞室群模型自振频率时,围岩损伤区最大面积则减小。
|
|
|
|
1 |
杨强,周维垣,杨若琼;大型地下洞室群可视化信息集成系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
2 |
钟登华,张伟波,郑家祥;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系统仿真[J];水利学报;2001年09期 |
3 |
杨兴国;王烈恩;曹鹏飞;李新;肖泉;;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交通运输仿真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2期 |
4 |
王红军;杨润菊;;小湾引水发电系统地下洞室群开挖施工[J];云南水力发电;2008年06期 |
5 |
张玉敏;盛谦;张勇慧;朱泽奇;;高山峡谷地区大型地下洞室群非平稳人工地震动拟合[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
6 |
隋斌;朱维申;李晓静;;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动态响应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
7 |
张玉敏;盛谦;朱泽奇;张占荣;;深度衰减效应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强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10期 |
8 |
张玉敏;盛谦;朱泽奇;杨继华;;地震作用下大型地下洞室群位移特征的若干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11期 |
9 |
傅少君;张丙文;邱焕峰;;瀑布沟地下厂房施工期变形与稳定的跟踪预报[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4期 |
10 |
向天兵;冯夏庭;江权;陈建林;万祥兵;;大型洞室群围岩破坏模式的动态识别与调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
11 |
金长宇;张春生;冯夏庭;;错动带对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4期 |
12 |
卢文波,苏利军;水电工程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中的通风散烟问题研究[J];湖北水力发电;1999年03期 |
13 |
杨明举,关宝树,王民寿;岩体参数影响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的灵敏度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14 |
李攀峰,张倬元,陶连金;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模拟中的特殊现象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2期 |
15 |
李攀峰,张倬元,陶连金;某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
16 |
赵震英;复杂地层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年04期 |
17 |
李攀峰,王银梅,张倬元;某大型地下洞室群整体稳定性评价[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18 |
李仲奎;戴荣;姜逸明;;FLAC~(3D)分析中的初始应力场生成及在大型地下洞室群计算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
19 |
崔银祥,聂德新,陈强;某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主变洞确定性块体稳定性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20 |
王刚;蒋宇静;李术才;;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快速反馈分析实用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