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_3AlC_2材料的氦离子辐照损伤研究
【摘要】:第四代裂变堆(Gen IV)和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对燃料包壳材料、结构材料提出了以下要求:较好的热稳定性、韧性和强度,高的热导率以及耐腐蚀性能。典型的Mn+1AXn相材料(M为过渡金属元素;A为主族元素;X为C或N;n=1,2,3)Ti3AlC2因满足上述要求而被考虑为第四代反应堆和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的候选材料。反应堆材料中氦原子的存在会引起材料肿胀、蠕变、硬化以及材料导热性能的下降等。本论文研究了Ti3AlC2材料中氦效应问题。
本论文开展了不同温度(室温、300oC、500oC)和不同剂量(1.0×1016–1.0×1018cm-2)的500keV He2+离子辐照实验。针对氦离子的损伤效应和氦原子的掺杂效应两个方面,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正电子湮灭(PAS)、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等多种表征手段对Ti3AlC2材料的结构变化和He气泡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材料微结构随温度和辐照剂量的变化:室温下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最强峰(104)的强度逐渐降低,可能是晶体结构无序化程度增加的结果;但是在最大辐照损伤下(52.5dpa)样品并没有发生晶态向非晶态的转变,说明了材料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最低辐照剂量下(1.0×1016cm-2)样品中空位型缺陷浓度或尺寸较未辐照样品更小,这应该归因于离子辐照引起的退火效应;高剂量辐照样品(1.0×1018cm-2)和500oC辐照样品中大尺寸的空位型缺陷的形成,说明了空位型缺陷发生了迁移和聚集。
2. He气泡随温度和剂量的变化:室温辐照下,He气泡没有明显地长大,且在最大氦原子浓度处6.5×105appm(1.0×1018cm-2),He气泡发生相连但并没有导致大尺寸裂纹的出现;500oC辐照样品中He气泡的长大成扁平状,其长大过程可能受到Ti3AlC2层状结构的影响,并且扁平状He气泡的存在可能导致了材料表面的严重剥离。
|
|
|
|
1 |
张兴治;回旋加速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应用——庆祝回旋加速器安全运行三十周年[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8年05期 |
2 |
张平;金属电阻率及电阻器的辐照损伤[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1994年02期 |
3 |
胡本芙,木下博嗣,高桥平七郎;Fe-Cr-Mn(W,V)合金焊接热影响区的辐照损伤及诱发的晶界元素偏析[J];金属学报;1999年10期 |
4 |
张敬才;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反应堆压力容器及其寿命预计[J];核动力工程;2003年S1期 |
5 |
姜利祥;刘阳;李涛;;环氧基纳米复合材料抗真空紫外辐照性能研究(英文)[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9年01期 |
6 |
贺新福;杨文;樊胜;;论FeCr合金辐照损伤的多尺度模拟[J];物理学报;2009年12期 |
7 |
陈伊轫,郁金南,杨启法;实验快堆发展计划中包壳材料轻离子辐照损伤探讨[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1年05期 |
8 |
李春东;施飞舟;杨德庄;何世禹;;ZnO粉末质子辐照损伤效应[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8年05期 |
9 |
夏宗璜,刘士杰,杨胜东;热中子辐照 GaAs 损伤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8年04期 |
10 |
邹俊;黄群英;罗乐;许德政;曾勤;陈明亮;吴宜灿;;聚变驱动次临界堆第一壁材料辐照损伤的初步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7年02期 |
11 |
胡本芙;郭丽娜;杨占兵;高桥平七郎;木下博嗣;渡边精一;;12Cr-ODS钢中氧化物强化相(Y_2O_3)辐照损伤行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3期 |
12 |
毛慧顺;王国良;刘念宗;张戈;张竹湘;张良生;张彩娣;郑林生;周永参;胡力东;赵小健;钟学初;谈益平;韩世温;D.GREEN;A.PARA;K.JOHNS0N;;闪烁体瓦片-光纤量能器的辐照损伤研究[J];中国物理C;1992年10期 |
13 |
李融武,潘正瑛,霍裕昆;聚变α粒子对材料辐照损伤瞬时行为的研究[J];核技术;1995年04期 |
14 |
张崇宏;;碳化硅中惰性气体离子辐照引起缺陷的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年02期 |
15 |
范鲜红;李敏;尼启良;刘世界;王晓光;陈波;;Mo/Si多层膜在质子辐照下反射率的变化[J];物理学报;2008年10期 |
16 |
何斌;薛建明;邹雪晴;王宇钢;;分子动力学研究SiC材料中的辐照损伤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7 |
吴宜勇;岳龙;胡建民;蓝慕杰;肖景东;杨德庄;何世禹;张忠卫;王训春;钱勇;陈鸣波;;位移损伤剂量法评估空间GaAs/Ge太阳电池辐照损伤过程[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
18 |
柳百新,李文治;核辐射和离子束对材料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79年04期 |
19 |
戚震中,姚伟国,朱毓坤;HL-1托卡马克放电辐照的因科镍和铝的表面效应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8年02期 |
20 |
姚泽恩,苏桐龄,姜汴婴;多元合成法研究任意中子源能谱等效的尝试[J];核技术;1992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