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离子辐照诱变选育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摘要】:易处理金矿的储量正在逐年急剧减少,开采利用难处理金矿迫在眉睫。生物氧化法因其对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等优点在对难处理金矿的开采冶炼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作为该法中最主要的细菌,存在着氧化能力弱、不耐砷、对各种离子不耐受等缺点,严重限制了生物氧化的工业化进程,所以选育高氧化活性和优良性能菌种已成为重中之重。本论文通过利用碳离子和X射线辐照诱变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并选育得到具有氧化活性增高且稳定遗传的突变菌株,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原始菌株和高氧化活性突变菌株的铁氧化通路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诱变引起该细菌氧化活性提高的分子机理。1、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野生型菌株的分离鉴定从阳山金矿矿坑水中纯化获得一株细菌,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表明其属于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取名YS-1。该菌长约1.2-1.5μm,宽约0.4-0.7μm,可以氧化利用二价铁和单质硫或硫化合物作为其生长的能量来源,是典型的无机化能自养型微生物。菌株YS-1的最佳生长条件为:pH值2.0,摇床转速150rpm,接种量10%,温度35℃。值得注意的是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比其标准株ATCC23270高5℃,因为金矿的生物预氧化过程会散发热量,所以菌株YS-1适合用于矿石的生物预氧化。2、碳离子和X射线诱变菌株YS-1及优良性能菌株选育通过不同剂量的碳离子和X射线辐照对数期菌液,统计其致死率。结果显示重离子辐照剂量是320Gy时,菌株的致死率达95%;在X射线辐照剂量为360Gy时致死率是82.78%。辐照之后,一方面通过耐温和耐砷驯化分别得到可以在39℃条件下和含砷量为90mmol/L的条件下生长的突变菌株;另一方面通过选育得到两株氧化活性提高的突变体,一株是在剂量为320Gy的碳离子辐照后筛选得到的,命名为SJ-1,其氧化速率提高非常显著,在第48h时就可以将9K培养基中的二价铁离子全部氧化,比原始菌株YS-1缩短12h。另一株是在剂量为360Gy的X射线诱变后筛选所得,命名为JW-1,其氧化活性略低于菌株SJ-1。对突变菌株SJ-1和JW-1进行传代培养,结果表明两者均遗传稳定。3、金矿的生物预氧化和化学浸出为了检测菌株的氧化活性对难处理金矿氧化效果的影响,将所有诱变前后的菌株用于对金矿进行生物预氧化。结果显示突变菌株SJ-1使矿石的铁浸出率比原始菌株YS-1增高28.12%,达到73.15%。而菌株JW-1使矿石的铁浸出率增加到66.19%,比原始菌株提高21.16%,表明氧化活性越高的菌株对难处理金矿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将生物氧化后的矿石用于化学浸出,结果表明经过菌株SJ-1氧化后的矿石其金浸出率高达91.73%,比直接氰化高43.87%;而经过菌株JW-1氧化的矿石其金浸出率达到89.89%,高于直接氰化时金浸出率42.03%。4、菌株二价铁氧化通路相关酶基因表达的研究通过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突变菌株SJ-1及JW-1和原始菌株YS-1的二价铁氧化通路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发现碳离子和X射线辐照对菌株YS-1的铁氧化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极其显著。在突变菌株SJ-1和JW-1的各个生长阶段,几乎所有被检测基因的表达量都高于原始菌株YS-1,且菌株SJ-1的基因上调表达更加显著。该结果表明菌株氧化活性的提高和铁氧化通路关键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
|
|
|
1 |
李雅芹,张德远,吴依陶;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金属铜的加工[J];微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
2 |
孙先锋,郭爱莲,朱宏莉,张志杰;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及其生长条件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3 |
袁欣,袁楚雄,钟康年,魏以和;非金属矿物的微生物加工技术研究(Ⅰ)──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生长规律研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0年03期 |
4 |
秦煜民,张锦瑞;氧化亚铁硫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J];黄金;2001年03期 |
5 |
田克立,林建群,张长铠,颜望明;氧化亚铁硫杆菌铁氧化系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1期 |
6 |
邸进申,赵新巧,耿冰;氧化亚铁硫杆菌分离复壮及固定化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
7 |
姚静;徐文静;李红玉;;氧化亚铁硫杆菌驯化菌株的铜离子运输特性[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12期 |
8 |
郑宇,邸进申,刘艳华,李英杰,胡滨;氧化亚铁硫杆菌培养过程中沉淀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5年02期 |
9 |
蒋磊;周怀阳;彭晓彤;;广东云浮硫铁矿山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及生长规律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1期 |
10 |
王艳锦;郑正;周培国;钟云;彭晓成;;不同培养基中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及沉淀研究[J];生物技术;2006年04期 |
11 |
张再利;沈镭;贾晓珊;;有机碳源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2 |
王艳锦;郑正;彭晓成;周培国;李培培;;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及生长特性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4期 |
13 |
梅健;陶秀祥;袁鹏慧;;高铁离子浓度环境下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长行为[J];选煤技术;2007年03期 |
14 |
李茹;张书平;崔心水;缪纬;张丹;王美超;张亚楠;;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特性的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
15 |
戴艳霞;刘宏伟;廖立琴;刘学端;;硫酸铁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铁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21期 |
16 |
刘玉德;王西彬;石文天;杨玥;李佚群;;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诱变机理研究[J];生物技术;2010年03期 |
17 |
万淑娟;党志;杨琛;易筱筠;朱能武;;一株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筛选及生长条件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
18 |
陈炳辉;王梦媛;万茉莉;王智美;李文;陈淑君;;氧化亚铁硫杆菌对方铅矿的生物氧化作用初步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4期 |
19 |
张冬艳;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菌数测定法[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20 |
林建群,彭基斌,颜望明;氧化亚铁硫杆菌基因转移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