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靶探测器鉴别熔合反应的研究
【摘要】:丰中子核素间的熔合反应是解释超暴现象C点火的重要机制。对于这种放射性束流实验,传统探测技术因为效率低而无法达到天体物理能区截面测量的要求。活性靶技术因为高探测效率的优势而开始代替传统实验技术用来研究丰中子核素熔合反应。本文通过使用Geant4模拟~(13)C+~(12)C的熔合反应与弹性散射,来分析活性靶探测器的事件鉴别能力进而讨论其熔合截面最低能量极限。第一部分先采用美国阿贡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ANL)的多重采样电离室(Multi-Sampling Ionization Chamber,简称MUSIC)读出方法,在2×10~4 Pa的甲烷(CH_4)和入射粒子能量E_(cm)=13.6 MeV条件下研究时间投影室(Time Projection Chamber,简称TPC)中~(13)C+~(12)C体系的弹性散射和熔合反应事件特征。总结和发展四个鉴别弹性散射与熔合反应事件的判据:反应点后射程,读出平面双重点火,峰后平台以及电子漂移方向多重信号。本文分别探究了这些鉴别判据的作用范围与局限性,并计算出弹性散射与熔合反应事件的误判率及其对应的误判截面。最后分析了10~4 Pa的气压和入射粒子能量E_(cm)=5.3 MeV时的TPC与MUSIC对弹性散射与熔合反应事件的鉴别能力以及误判截面对熔合截面测量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采用同样读出结构的48路TPC对~(16)O+~(40)Ar熔合反应的截面测量实验,讨论ANL小组所使用的MUSIC读出方法对于入射粒子轻于靶粒子的反应系统时的熔合反应与弹性散射事例的鉴别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571.5
|
|
|
|
1 |
王宁;;重离子熔合反应的动力学核-核势[A];全国第18次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2 |
梁国照;郑纪文;李光伟;白兴平;马骏;尹淑芝;;~(12)C+~(12)C全熔合反应的研究[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
3 |
刘祖华;;弱束缚弹核引起的熔合反应[A];2005年全国核反应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
4 |
刘祖华;;重离子垒下熔合反应研究新进展[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
5 |
贾会明;林承键;张焕乔;刘祖华;杨峰;徐新星;贾飞;吴振东;安广朋;张春雷;喻宁;白春林;;利用背角准弹散射抽取势垒外部核势的表面弥散参数[A];二〇〇九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
6 |
李剑峰;徐瑚珊;李文飞;左维;李君清;王楠;赵恩广;;熔合反应双核系统核子交换驱动势[A];The Reaction of Unstable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7 |
陈宝秋;马中玉;;超重核结构和熔合反应(英文)[A];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8 |
赵恩广;周善贵;李君清;左维;王楠;;合成超重核的重离子熔合反应与双核模型[A];第十一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6年 |
9 |
张焕乔;刘祖华;吴岳伟;林承键;杨峰;阮明;;~6Li+~(208)Pb的近垒熔合激发函数[A];The Reaction of Unstable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10 |
贾会明;林承键;张焕乔;刘祖华;杨峰;徐新星;杨磊;包鹏飞;孙立杰;马南茹;;近垒能区~(32)S+~(94)Zr熔合反应研究[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C];201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