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对海拉尔盆地的储层特征和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评估了不同区块的开发风险,对不同区块注CO2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在室内和矿场开展了注活性水的研究,为海拉尔盆地合理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东、贝中和中北三个区块的测井资料、岩心和试油资料的综合分析,编制了三个区块油水识别图版,在此基础上,对三个区块的单井进行精细油层厚度解释,并利用Petrel软件对三个区块进行了地质建模。
利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常规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和物理模拟等实验分析乌东、贝中和中北三个区块的储层特征和渗流规律。将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海拉尔盆地不同区块不同级别渗透率可动流体分布图谱,可快速对不同区块开发风险进行评估。
综合细管实验、组分分析、微观实验、溶胀实验、核磁共振技术、岩芯驱替物理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多种方法对海拉尔盆地不同区块注CO2气体室内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乌东原油适合采用CO2非混相开发方式;贝中原油适合CO2驱油,但存在明显的堵塞;中北原油最小混相压力低,适合CO2混相驱。
通过室内海拉尔原油与活性水体系界面张力、接触角、吸附量和动态驱替物理模拟等实验,优选出适合海拉尔盆地的活性水配方,室内实验可以提高采出程度16.1%,在海拉尔盆地贝16断块进行了活性水矿场试验,两口注水井注入量增加了26.9%。
|
|
|
|
1 |
漆富成;;海拉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铀矿沉积相[J];铀矿地质;1992年02期 |
2 |
滕洪达,姜洪启,王平;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特征与粘土矿物转化和赋存的关系[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3 |
薛维志;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的认识演进和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献给松辽盆地石油勘探50周年[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5期 |
4 |
薛文涛,潘会芳,姜洪启;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及霍多莫尔地区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2期 |
5 |
张吉光;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年01期 |
6 |
万传彪,乔秀云,王仁厚,何承全;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白垩纪非海相微体浮游藻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7年04期 |
7 |
朱彬,文政,刘传平;用多矿物双水模型评价海拉尔盆地泥质砂岩储层[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6期 |
8 |
韩红涛;胡少华;张玮;王前林;;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9 |
万传彪,张莹;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类和疑源类的发现及其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3期 |
10 |
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陈发景;;海拉尔盆地源岩排油气量计算及其定量评价[J];石油学报;1992年04期 |
11 |
张吉光;海拉尔盆地不整合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5期 |
12 |
霍秋立;申家年;付丽;汪振英;刘剑营;;海拉尔盆地地层水特征及成因分析[J];世界地质;2006年02期 |
13 |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龙学明,王大赉,张尔华,李安峰;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演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14 |
王树学;王璞珺;金振龙;蒋丽君;;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古潜山特征与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1期 |
15 |
邓海;;断陷盆地坡折带识别与油气藏的关系—以海拉尔盆地乌南地区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0期 |
16 |
吕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7 |
李东军;朱祥兆;;海拉尔盆地地震勘探环境影响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年03期 |
18 |
嘉文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沉积体系及控制因素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3期 |
19 |
张金亮,沈凤;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群的沉积学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4期 |
20 |
刘树根,赵锡奎,罗志立,龙学明;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拉张史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