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新型两亲功能单体及其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研究

李晶  
【摘要】: 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由于其独特的溶液性质和缔合行为,已成为超分子研究的重要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合成了一种新型可聚合两亲化合物4-(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亚甲基三乙基溴化铵(AEBA)。它具有很强的自组装能力,适用于构筑特定架构的分子集合体和聚合物。为此,以两亲化合物AEBA为基础,合成了多种不同功能的疏水缔合聚合物,详细研究了它们的水溶液性质、疏水缔合作用和聚集体微结构;并提出利用AEBA单体与其他亲水单体构成的微多相共聚合新体系,制备高性能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新方法。 1.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具有自组装功能的可聚合两亲化合物4-(2-(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亚甲基三乙基溴化铵(AEBA),它易溶于水,具有很强的自缔合能力和对外界刺激(pH值、盐浓度)的响应性。宏观溶液性质表明AEBA具有表面活性和增溶作用,它的最小助溶浓度(MHC)约为0.05 M。通过AEBA分子缔合行为和聚集体微结构的研究发现,AEBA在水溶液中逐步缔合形成堆砌状(stack-type)聚集体结构,临界缔合浓度约为1.5×10-3 M。AEBA分子聚集体的尺寸随浓度增大而逐步增长。 2.研究了单体AEBA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体系中,两亲分子间的缔合作用、相变化过程和囊泡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AEBA的加入大大促进了SDS的分子间缔合,使SD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大幅度下降。随着AEBA / SDS摩尔比例的提升,溶液中出现分子聚集体结构“胶束-囊泡-实心微粒”的变化,同时伴随溶液“透明-半透明-混浊”的转变。AEBA / SDS在特定比例条件下,形成囊泡状聚集体,并通过聚集体内AEBA分子的聚合反应锁定了囊泡结构,得到了具有很高稳定性的聚合囊泡。这种复合体系为中空纳米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3.合成了一种阳离子两亲均聚物P(AEBA)。它具有很高的自缔合能力和盐敏响应性。宏观溶液性质的研究表明,均聚物P(AEBA)在清水中呈现聚电解质的性质,而在盐水中具有聚皂的性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十分有趣的发现,两亲聚合物P(AEBA)在水溶液中自缔合形成稳定的珍珠项链(pearl-necklace)状聚集体,随着无机盐的加入,这种项链状聚集体结构中的小球尺寸增大,数量减少,而链长缩短,最终形成中空球型聚集体。首次在实验上完整直观的演示了聚电解质分子聚集体结构“coil-globule”演变过程中存在珍珠项链状中间结构,印证了前人理论推断的结果,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而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在清水和盐水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分子间缔合聚集体结构,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宏观溶液性质。 4.通过微多相共聚合新体系,合成了系列AEBA改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P(AM/AEBA),共聚物结构中少量单体AEBA (≤3 mol%)以微嵌段的形式无序分布在大分子亲水主链上。共聚物P(AM/AEBA)在水溶液中显示了很强的疏水缔合作用和增粘效果。当聚合物浓度超过临界缔合浓度CAC时,分子间缔合形成交联网状结构,占有较大的流体力学体积,从而引起溶液粘度迅速上升。聚合物链的微结构(疏水嵌段的含量和长度)和分子量是决定共聚物P(AM/AEBA)疏水缔合作用和增粘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控制聚合反应前体系中AEBA分子聚集体的数量和尺寸,可以获得最佳的增粘效果。这种由自组装功能单体构成的微多相共聚合新体系,可取代传统的胶束共聚合体系,制备具有微嵌段结构特征的高性能疏水缔合聚合物,同时也为其他具有微嵌段结构的功能聚合物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便又环保的合成方法。 5.利用上述微多相共聚合新体系,合成了一系列新型AEBA改性阳离子絮凝剂共聚物P(AM/DMC/AEBA)。得到的共聚物中,单体AEBA (≤3 mol%)以微嵌段的形式无序分布在AM和DMC构成的大分子亲水主链上。通过高岭土污水模拟体系的絮凝实验表明,AEBA的微嵌段结构大大增强了高分子链间的疏水缔合作用和架桥能力,使共聚物表现出良好的絮凝分离效果。依据初步结果,可以期望利用这种微多相共聚合新技术,合成更多高性能的共聚物絮凝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坤,杨其,李光宪,孙雅杰,毛益民;均聚物/共聚物共混体系的相行为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01期
2 陈湘平;俞继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的合成和应用[J];宁波化工;2000年01期
3 欧育湘;尹作栋;韩廷解;;多面齐聚倍半硅氧烷——高分子材料的多功能性新组分[J];化学通报;2007年04期
4 申伟;;降低乳液最低成膜温度(MFT)的探讨[J];化学建材;1986年S2期
5 黄汉生;烷基硅氧烷的新发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4年03期
6 谢菊娘;陈曦;;计算机在计算乳胶配方中的应用[J];广州化学;1986年04期
7 沈埜,陈克强,王琪,李惠林,徐僖;在超声波辐照作用下聚乙烯醇的降解及与丙烯腈共聚反应的研究[J];化工学报;1988年04期
8 ;中国专利[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1992年03期
9 刘立志,姜炳政,周恩乐,牛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氢呋喃两嵌段共聚物/聚四氢呋喃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结晶行为[J];高分子学报;1996年03期
10 俞柞华;吸水性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的一步合成[J];合成化学;1996年03期
11 刘艳萍,程秀凤,冯名诚;准一维有机量子阱特征[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2 赵田红;董黎;李晨岩;;AMPS/AM/AA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年06期
13 吴祥贵;;1979年刊载在《现代塑料》的聚烯烃新材料[J];国外塑料;1981年01期
14 李兆祥;赵雪英;;聚羧酸型阻垢剂——马来酐共聚物的合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15 宋存先,陈惠英,冯新德;ε-己内酯与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作为生物降解性恒定释放药物的高分子载体的评价[J];高分子学报;1983年03期
16 ;合成树脂胶粘剂 乙烯—醋酸乙烯类[J];精细石油化工;1988年05期
17 廖叶华;董汝秀;范正;;萃取凝胶的合成及性能[J];石油化工;1993年02期
18 唐浩;李建波;刘莉;廖礼;;耐温抗盐AM/AA/AMPS/DMDAAC共聚物的合成及评价[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年08期
19 潘远凤;肖惠宁;何北海;;温敏性缩醛化乙烯醇/丙烯酸钠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2期
20 谢菊娘;陈曦;;计算机在计算乳胶配方中的应用[J];粘接;199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凌云;王辉;郭鸣明;俞槐根;于同隐;;聚酰胺聚酯多嵌段共聚物分子量的H-NMR研究[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2 田文晶;周子南;;含氧类乙烯基共聚褥的序列结构[A];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2年
3 王耀先;程树军;刘勇;;一缩二乙二醇二烯丙基碳酸酯树脂的研究[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何艳芳;王雪梅;肖英勃;虞婧;韦斌;祁争健;孙岳明;;新型3-十二烷氧基噻吩-吡啶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祁争健;孙岳明;肖英博;颜大志;何艳芳;虞婧;韦斌;徐希恒;;新型双向传输型区域规整噻吩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6 张诚;徐宇;徐意;马淳安;;9,9′-螺二芴共聚物制备及光学性能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靳豪;张炜;王丹;沈志豪;邹德春;范星河;周其凤;;树枝化甲壳型共聚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荆国华;唐受印;戴友芝;;MA—AMPS—AMPP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效果[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9 赵强;蔡志江;王典杰;李海明;成国祥;;聚(3-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共聚物的制备与特性研究[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群;罗会浚;杨光;徐端夫;;结晶性共聚物最小可结晶链长的核磁共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新型两亲功能单体及其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
2 李和平;自交联型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郑金云;芳香分子氧化偶联共聚合及产物发光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付海涛;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的结晶、结构及形态[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煜;铕配合物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6 朱彩虹;基于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的新型高分子基因载体[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笑;新型含核酸碱基的双亲可降解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形态、分子识别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吕雪;表面活性剂及共聚物凝胶薄膜的电化学表征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杨磊;新型温敏膜的构建及其培养收获干细胞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罗延龄;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莉;烯基取代2,2-双二茂铁基丙烷及其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2 张永强;一维导电共聚物中极化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海燕;离子液体中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的合成[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李宁远;新型导电共聚物的制备以及性质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方青;三(2,6-二叔丁基-4-甲基苯氧基)稀土配合物单组分催化对二氧环己酮开环聚合[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庆;降滤失剂AMPS/AM/AA、AMPS/AM/NaHm共聚物和磺甲基酚醛树脂的合成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7 杨彦;生物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及其共聚物的合成和结晶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8 赵斌;镓配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9 刘秀梅;新型柴油流动改进剂的开发研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玮;双敏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珊珊 邵伟 翟光喜;三嵌段共聚物应用于药学研究大有潜力[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钱伯章;DAAM:产业化速度要加快[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丁香;埃及研究壳聚糖和明胶共聚物对盐酸曲马多释放行为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文旺;透明CPP膜的市场现状[N];中国包装报;2005年
5 张传晓;聚肽共聚物实现药物控制释放[N];中国化工报;2006年
6 孟向荣;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有了新途径[N];中国化工报;2001年
7 南通三信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王宁 陈伟;流延聚丙烯薄膜生产工艺及国内现状[N];中国包装报;2004年
8 江滨;产业化步伐须加快[N];中国化工报;2001年
9 ;PVDC合成技术的亮点[N];中国包装报;2007年
10 陈乐怡;加强研究开发 拓宽应用领域[N];中国化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