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FC甲醇自热重整制氢体系关键过程优化
【摘要】:
本论文以PEMFC甲醇自热制氢体系优化为目的,用有效能分析方法对PEMFC甲醇自热制氢体系全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甲醇自热重整过程和催化燃烧蒸发器是主要的有效能损失单元,然后,分别对甲醇自热重整过程和催化燃烧蒸发器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应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法对甲醇自热重整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平衡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甲醇自热重整最佳的操作条件为: A/M=1.5和W/M=1.5~2.0。在该条件下,每mol甲醇能生成约1.93~2.04molH_2,而且消除了结碳。在此基础上,对甲醇自热重整过程的有效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减小损应采取的措施。鉴于目前复杂体系热力学平衡计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热力学平衡计算方法。
应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催化燃烧蒸发器燃烧腔进行了冷态和热态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燃烧腔内的浓度场和温度场分布。实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先前的分布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为此,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气体分布器,实验结果表明它能够极大地优化流体分布,并且其已成功应用于5kW甲醇自热重整制氢体系。
通过对催化燃烧蒸发器蒸发腔内的相变传热研究,揭示了催化燃烧蒸发器蒸发腔内以对流沸腾为主的传热机理,并且提出了水和甲醇在一定误差范围内的沸腾传热膜系数计算关联准式。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低热通量下小通道中的沸腾传热在过冷沸腾区存在较强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当沸腾为饱和沸腾时,流动沸腾不稳定现象几乎不发生。
|
|
|
|
1 |
张金庆,房曙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河南化工;2003年12期 |
2 |
王艳辉,王树东,吴迪镛;PEMFC制氢技术现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1期 |
3 |
张丽彬;陈晓宁;吴文健;高洪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前景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年04期 |
4 |
马紫峰,袁晓姿,和庆钢,J Hagen,V M Schmidt;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反应器的“电生”加氢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4年05期 |
5 |
卫东,朱新坚,曹广益;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PEMFC电堆温度模型建模[J];化工学报;2005年03期 |
6 |
王明华,朱新坚,曹广益,隋升,余晴春,胡鸣若,范征宇;正交设计法优化PEMFC催化层的最佳配比[J];电化学;2003年04期 |
7 |
赵晓林;韩敏芳;;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2期 |
8 |
彭健;蒋柏泉;黄庆荣;王敏炜;;稀有金属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J];稀有金属;2007年S1期 |
9 |
邵晶;刘传桂;刘晶华;刘长鹏;;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的研究概况[J];甘肃化工;2001年04期 |
10 |
耿东森,岳瑞娟,李培金;操作条件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1 |
陈上伟,汤东,胡正权
,倪红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11期 |
12 |
韩佐青,陈延禧,周利荣;表面技术在PEMFC电极制备中的应用[J];电镀与精饰;1997年04期 |
13 |
王虎平,廖小珍,蒋淇忠,马紫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抗CO中毒的PtM阳极催化剂[J];化工进展;2003年11期 |
14 |
周嵩林;魏先全;姜宁宁;陈子颀;;燃料电池应用及前景[J];泸天化科技;2009年04期 |
15 |
解书艳;钟绍华;;基于FLUENT的高温PEMFC流场设计[J];汽车工程师;2010年12期 |
16 |
李俊;张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催化剂及其稳定性改进方法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3期 |
17 |
;消息报道[J];低温与特气;2001年05期 |
18 |
诚夫;汽车零污染技术发展动向[J];生态经济;2003年04期 |
19 |
郝建新;高现文;高鹤明;;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PEMFC的数值模拟[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8年05期 |
20 |
涂正凯;裴后昌;余意;罗志平;潘牧;;PEMFC流道中重力辅助排水的机理研究[J];电池工业;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