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地基全天空成像系统云与气溶胶参数反演及其应用研究

霍娟  
【摘要】: 云是气象研究中的重要因子。云的参数化问题目前依然是气象模式研究的重点、难点。在全球与区域云特征以及云与气溶胶关系的研究中,卫星观测与地基观测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天空可见光云天自动成像观测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提供了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全天空图像资料的手段。针对地基云、气溶胶全天空成像辐射遥感的潜在优越性,充分利用获得的云天成像辐射资料提供定量的云产品数据,当前需要研究并建立一套较好针对全天空图像的云识别模式算法。本论文利用全天空云图像资料结合模式运算,分析并建立了一个最优云识别以及一个有云情况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算法,为地基云宏观及气溶胶观测提供新的手段和分析工具。论文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所用全天空数字相机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标定实验和分析。分别检测了相机的暗电流特征、均匀性特征、线性特征和鱼眼镜头余弦特征,并做了几何标定以及灰度反演辐亮度的反演算式建立工作。从分析结果看,全天空成像系统中数字相机暗电流较小,对白天获取的图像影响不大。相同光源条件下成像灰度值呈现出一定的起伏特征,除去受实验光源影响较大的蓝通道外,红、绿两通道的均匀性在动态范围8 Bit条件下其标准偏差3.0。通过控制相机快门速度、光圈大小以及光源强度变化的组合实验建立了一个由图像灰度反演相对辐亮度的算式,通过用相同时刻观测的全天空图像资料与CIMEL仪器观测结果对算式做了检验工作。结果表明相同时刻(或时间比较接近)的图像数据,经灰度反演算式运算后得到的辐亮度信息与同时刻观测的CIMEL绝对辐亮度值之间的比例值基本稳定,反演关系式较为理想和合理;在鱼眼镜头的余弦特征标定方面,分析得到鱼眼镜头随角度余弦变化的平均衰减系数。 2.利用一维伪球面辐射传输模式LIBRADTRAN对全天空图像云识别阈值法的工作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工作中综合分析了有云(云光学厚度逐步变化)和无云条件下的天空辐射亮度和蓝红通道辐射比值分布情况。并且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太阳位置即太阳高度角变化时对于阈值判断的影响以及气溶胶的存在对于云识别阈值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高度角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对于云识别的研究工作影响较大。阈值法对于气溶胶光学厚度较低的大气条件其云识别精度较高。而较多的气溶胶则容易引起光学厚度较低的云以及近地平天空的误判。因此,单一阈值法进行云识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云识别算法精度的提高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手段。 3.利用SHDOM三维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分析了不同云况条件下的天空辐亮度以及辐射比的分布特征,特别是详细分析了“非云”视场的辐射特征相对无云天空时的变化情况,一方面为云检测算法提供判断经验,另一方面借以了解一维模式运算结果对有云大气的适用范围。有云天空辐亮度分布情况与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云量、云光学厚度,太阳入射方向等参数密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越大,相同云况条件下所引起的“非云”视场的变化越大;单个单体云情况下,云量越大,变化越大;而当云体遮挡太阳位置时所产生的影响亦较大。就云体对周围空间的影响范围而言,近云体周围的“非云”视场上的变化较远离云体的那些空间大;位于迎向太阳一侧的“非云”视场上辐亮度值明显增加,背向太阳一侧的辐亮度值则有所降低。总体而言,对于那些远离云体的“非云”视场中辐亮度的变化程度主要集中在±5%之间。从辐射比的结果分析来看,相同状况下辐射比的变化程度较辐亮度的变化程度轻。同样地,除靠近云体的那些“非云”视场外,辐射比的变化亦是主要集中在±5%之间。 4.以数值模式模拟分析结果为依据,综合运用FFT算法、对称法以及阈值法为全天空成像系统建立了一个云识别算法。该算法对云与“非云”的识别能力较强,能够对绝大多数的云象元进行准确的区分。在能见度好的大气条件下云的识别精度较高,误差较低。所建综合算法对于霾层较厚或是雾天情况下的云辨别能力明显增强。但该算法对部分天气条件下薄卷云的识别以及能见度低、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时近地平天空的识别能力还有待改善。 5.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全天空图像上不同视场辐射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两种典型气溶胶类型条件下辐射比值随AOD变化都较为敏感。分析发现散射辐射比值与AOD值之间存在着指数(对数)关系。由此建立了一个由辐射比反演AOD的反演算式。并将全天空图像的AOD反演结果与同时刻CIMEL的AOD值进行了比对。受气溶胶类型差异等原因影响反演得到的AOD值相比CIMEL的AOD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反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实际AOD变化趋势。分析结果亦表明,运用辐射比方法反演AOD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对于有云天空获取AOD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威;詹杰;邵士勇;梅海平;饶瑞中;;一种半球形天空亮度测量仪器的研制[J];光学学报;2008年10期
2 朱海;姜璐;梁波;陈卫标;;水下目标光学隐蔽深度遥感获取方法[J];中国激光;2007年05期
3 戎志国;刘诚;孙涵;马轮基;卢乃锰;刘京晶;张玉香;钟仕全;张艳;张鹏;张甲?;李亚君;张行清;马瑞升;王君华;;卫星火情探测灵敏度试验与火情遥感新探测通道选择[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8期
4 许华燕;;利用6S模拟大气效应[J];地理空间信息;2006年06期
5 冯庭桂;空腔辐射传输的扩散-输运耦合计算[J];计算物理;1995年03期
6 李先;陈圣波;王旭辉;王旭楠;车大为;杨培玉;;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水底反射率定量遥感反演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7 金亚秋,张俊荣,赵仁宇;多频段微波辐射计对农作物热辐射的遥感和分层随机介质辐射传输的数值模拟[J];遥感学报;1992年02期
8 金亚秋;一层空间非均匀的随机介质的二维热辐射传输[J];中国科学A辑;1991年10期
9 金亚秋;多成分密集随机散射粒子多层随机介质的辐射传输[J];中国科学A辑;1992年12期
10 江少恩,许琰,丁永坤,赖东显,郑志坚,孙可煦,黄翼翔,胡昕,张文海,易荣清,崔延莉;辐射在低密度介质中传输的实验[J];中国科学G辑;2005年05期
11 魏丽,钟强;大气红外窗区(10.5-11.5μm和11.5-12.5μm)辐射传输的敏感性试验[J];高原气象;1988年03期
12 徐青山,魏合理,李正强,张天舒;基于实测的大气参数计算厦门海域大气层顶大气散射辐射的角度分布[J];量子电子学报;2003年01期
13 张鉴,何晓雄,赵凤生;利用大气-海洋系统辐射传输模拟水色遥感信息量的变化特性[J];量子电子学报;2003年05期
14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3年03期
15 麻金继;杨世植;乔延利;李学彬;;用迭代法解海洋上空的大气辐射传输方程(英文)[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年05期
16 段民征,吴北婴,吕达仁;海洋-大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式[J];大气科学;1997年06期
17 胡成达,朱元竞,杜金林,赵柏林;遥感大气中汽态水和液态水含量的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5期
18 ;大气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3期
19 何贤强;潘德炉;白雁;朱乾坤;龚芳;;基于辐射传输数值模型PCOART的大气漫射透过率精确计算[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8年04期
20 薛庆生;王淑荣;李福田;林冠宇;段民征;;临边成像光谱仪信噪比分析及实验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达仁;霍娟;吕曜;陈英;;地基全天空成像辐射仪遥感的科学、技术问题与初步试验[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刘显通;刘奇;傅云飞;王雨;;一种基于可见光和红外多通道的白天云检测方案[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3 江少恩;丁永坤;郑志坚;孙可煦;黄翼翔;胡昕;张文海;崔延莉;易荣清;;在低密度介质中的辐射传输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4 霍娟;吕达仁;;利用全天空可见光图像反演天空辐亮度[A];2008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陶邦一;毛志华;;倾角在剖面法光谱测量与数据处理中的影响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6 戎志国;刘诚;孙涵;马轮基;卢乃锰;刘京晶;张玉香;钟仕全;张艳;张鹏;张甲珅;李亚君;张行清;马瑞升;王君华;;卫星火情探测灵敏度试验与火情遥感新探测通道选择[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刘向培;王毅;石汉青;;基于FY-2C数据的云检测方法研究[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8 鄢俊洁;刘良明;;MODIS云检测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周广强;赵春生;秦瑜;;不同辐射传输方案对中尺度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陈卓天;杨惠根;刘瑞源;胡红桥;黄德宏;;中国北极站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系统[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娟;地基全天空成像系统云与气溶胶参数反演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况润元;长江口水色遥感参数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庆兴;卫星三线阵TDI CCD相机成像仿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官莉;卫星红外超光谱资料及其在云检测、晴空订正和大气廓线反演方面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张大威;高空核爆软X射线辐射特性及其实验室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杨昌军;韦伯定律及时间序列在FY2C云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王锐;紫外—真空紫外探测器定标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8 向大享;云参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王乾;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辐射传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李国胜;双成像云底高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刚;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资料云检测及晴空通道应用技术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霍娟;全天空成像辐射仪对云和天气的地基遥感[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3 季春华;太湖水体上行辐亮度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鲍嘉明;一种改进的辐射传输计算方法[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5 薛妍;大气光谱辐射传输与散射特性及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包书新;基于MODIS数据的云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徐中民;光学遥感器的数字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8 张鉴;一种二类水体水色卫星大气校正方法[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9 李娜;中国南部海域遥感海表层温度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10 马芳;祁连山地区云的卫星资料反演及其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钟斌 徐珊珊;谁给孩子一片安全天空?[N];海南日报;2004年
2 王小瑞;ODay飘荡在安全天空的幽灵[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本版编辑薛文献 王集旻 边巴次仁 李柯勇;气象人员说,圣火何时登顶珠峰尚不确定[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郭彩丽;大气辐射导论(第二版)[N];中国气象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易成章;撑起一片安全天空[N];衡阳日报;2006年
6 王二伟 王会生;河南为农村食品撑起一片安全天空[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7 张翔宇;气象科技助圣火登珠峰[N];中国气象报;2008年
8 陈磊;守望“黎明女神”的人[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丁德平邓长菊;奥运背后的气象玄机[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刘丽丽;IT“助燃”珠峰圣火[N];计算机世界;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