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工程氡污染及其健康危害评价
【摘要】:氡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气体,来源于分散存在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铀钍的子体镭的放射性衰变。
在人的呼吸过程中,氡及其子体进入肺部并沉积下来对人体产生内照射,最终诱发肺癌。氡是导致人类肺癌的4种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人接受氡的暴露量越大,肺癌的发病率越高,如果接受氡暴露量较大的人同时还吸烟,肺癌的发病率更会急剧升高。
在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室内环境中,氡主要来源于房屋的地基和建筑及装修材料,其中,地下土壤和山体是氡的最主要来源。地壳中数十公里厚的岩石释放出来的氡通过扩散,渗析,被抽吸等方式由下向上运动。地下建筑(工程)四周紧贴地下土壤或直接建在山体里,是氡向上运移的最近通道。如果地下工程通风差,空气流动少,氡可以在室内聚集达到极高的浓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被用于国民经济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入地下设施工作、居住、购物和娱乐,他们承受着比广大公众更高的辐射危害。
本项目运用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环境累积测氡法——核固体径迹法(SSNTD's),对我国的北京,上海,福州,泉州,厦门,广州,汕头,阳江,温州,宁波,长沙,贵阳,桂林,呼和浩特,包头,集宁,鄂尔多斯,济南,青岛,南昌,上饶,郑州,武汉共23个城市的234个地下工程室内氡浓度分春、夏、冬三季进行了调查。全部调查共布放采样器674个,回收601个,回收率为89%,涉及234个地下工程测点,其中,属于地下工作环境的测点有87个。每季采样时间基本为三个月。探测片采用国产CR—39探测片,刻度系数为4.218tracks·cm~(-2)/(KBq·m~(-3)·h)。平行样74个,占总回收样的12%,其中,90%的平行样变异系数小于20%:空白样43个,占总回收率的7%。以三个月计算,探测下限为8.654 Bq·m~(-3)。
在用累积法测氡的同时,为预知每个城市地下工程氡浓度的基本水平及氡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在第一次布点采样时,用Model 1027连续测氡仪对某些城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591
|
|
|
|
1 |
喻佩珩,吴品森,何木生,文世荪,徐友来;安徽省自来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与评价[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1期 |
2 |
马其礼;;双滤膜筒测量大气中Rn、Tn射气的一般公式[J];辐射防护通讯;1988年05期 |
3 |
李素云;有关氡及其子体照射的问题[J];辐射防护通讯;1998年01期 |
4 |
张书成;住宅中氡浓度的影响因素[J];地质与勘探;1996年06期 |
5 |
俞义樵,任天山;室内氡的来源和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6 |
高益群,袁镛龄,叶际达,任玉翠,胡章辉,孙性善;石煤渣建材房屋内氡浓度调查与建材使用标准的研究[J];辐射防护;1981年05期 |
7 |
白光,滕建华;北京市居民建筑物外停留时间和方式的调查[J];辐射防护;1984年01期 |
8 |
孟文斌,张伟道,崔培超;双滤膜法测氡的刻度实验[J];辐射防护;1985年05期 |
9 |
林莲卿,陈志鹏,任天山,齐万彪,李桂芸;北京地下建筑物中氡浓度及其所致内照射剂量[J];辐射防护;1987年02期 |
10 |
官庆超,孙立亭,林俊明,颜世兰,黄宝泉,李连波;山东省室外地层γ辐射水平与地质结构关系的探讨[J];辐射防护;1987年03期 |
|
|
|
|
|
1 |
康春生;黄有申;赵钢;郑云泽;刘立;;HCSA膨胀剂在沈阳长岛仙女湖大型地下工程中的应用[A];混凝土膨胀剂及其裂渗控制技术——第五届全国混凝土膨胀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
2 |
柳建国;;地基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展望[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
3 |
王■;;序言(一)[A];北京市政第一届地铁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4 |
吴静波;毛善庆;;灌浆技术在地下顶管工程中的应用[A];地面岩石工程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
5 |
敖漉;谢朝新;吴祥生;;地下工程中氡的来源与检测方法[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6 |
沈秀芳;;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
7 |
张金城;乔俊建;韩若飞;刘菲;李锐;范启雄;;地震灾害对地下工程的威胁与防范对策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四)——地球物理环境探测和目标信息获取与处理[C];2008年 |
8 |
王建勇;方斌;;地下工程岩石力学及工程灾害控制[A];第六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9 |
姚源道;刘忠义;;地下工程堵漏防水出现问题的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92年 |
10 |
胡金华;周早生;孙杰;;民用地下工程对化学爆炸的防护能力[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