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
【摘要】:为了获得西太暖池核心区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记录,考察影响海洋生产力变化的因素,评价西太暖池生产力对大气CO_2含量变化的贡献,选择了西太暖池核心区Ontong Java海台西南部WP7站位柱状样沉积物为材料,进行了对浮游有孔虫G. ruber与N. dutertrei壳体δ~(18)O、δ~(13)C,、Mg/Ca分析和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基于有孔虫G. ruber、N. dutertrei壳体δ~(18)O、δ~(13)C和Mg/Ca,得到了WP7站位一致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结果,且与赤道太平洋风尘通量和中赤道太平洋ΔpCO_2密切相关。风尘通量增加时,ΔpCO_2升高,WP7站位的上部水体混合程度增强,初级生产力升高;风尘通量减少时,ΔpCO_2降低,WP7站位的上部水体混合程度减弱,初级生产力降低。推测西太暖池核心区的上部水体结构变化是赤道太平洋海区风场变化的结果,并且控制了WP7站位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对G. ruber、N. dutertrei壳体δ~(18)O、δ~(13)C和Mg/Ca进行频谱分析,结果发现存在着强烈的半岁差周期,说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古海洋变化受到赤道和低纬太阳辐射控制。
对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WP7沉积物可分为生源组分、碎屑组分和火山物质。火山物质的输入不仅影响了沉积物的组成,也制约了沉积物内许多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应用。推测WP7沉积物内的火山物质主要来源于Ontong Java海台西部和西南部岛弧内的火山活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变化特征表明,249.5 kyr B.P.(距今)以来,WP7站位的底层水总体为氧化环境或亚氧化环境,但有一定波动;沉积后埋藏阶段,除表层一段沉积物为氧化性环境外,总体为亚氧化环境,当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高时环境的还原性更明显。
WP7站位沉积物中过剩Ba主要来自生物成因,且未受沉积后氧化还原作用影响,反映了生物泵中离开真光层的颗粒有机碳变化。将过剩Ba与反映了离开真光层的颗粒无机碳变化的CaCO_3作比值,可以得到离开真光层的有机碳与无机碳比例,即沉积雨比例。WP7站位的过剩Ba与CaCO_3比值表明,249.5 kyr 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沉积雨比例在冰期时低,通过生物泵过程吸收CO_2的能力弱;而在间冰期时沉积雨比例高,吸收CO_2的能力强。
|
|
|
|
1 |
吴增茂,吴德星,盛立芳;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
2 |
俞永强;周祖翼;张学洪;;印度尼西亚海道关闭对气候的影响:一个数值模拟研究[J];科学通报;2003年S2期 |
3 |
励申申,寿绍文;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3期 |
4 |
颜文;陈木宏;李春娣;汤贤赞;陈忠;郑范;;西太平洋暖池近3万年来的沉积序列及其环境特征—WP92-3柱样的REE记录[J];矿物学报;2006年01期 |
5 |
齐庆华;侯一筠;张启龙;;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和流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J];海洋与湖沼;2010年03期 |
6 |
何慧;李艳兰;覃志年;廖雪萍;;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异常强降水的气候背景[J];海洋通报;2007年05期 |
7 |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8年01期 |
8 |
贾小龙,李崇银;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
9 |
黄荣辉;陈光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J];气象学报;2007年05期 |
10 |
岳彩军;陆维松;;1997/1998年ElNio事件发生、发展可能机制的进一步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
11 |
张立峰,何金海,许建平,孙朝辉;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J];东海海洋;2005年01期 |
12 |
李铁刚;赵京涛;孙荣涛;南青云;;25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Ontong Java海台古生产力演化[J];第四纪研究;2008年03期 |
13 |
王振华;;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变化与东亚冬季风关系[J];海洋通报;2009年04期 |
14 |
李菲;周顺武;王盘兴;;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
15 |
刘娜;李忠贤;;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2期 |
16 |
黄宝琦,李保华,翦知湣;1.5Ma以来南海南北上部水体温度变化对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1期 |
17 |
刘传联,张拭颖,金海燕,翦知湣;暖池区1.53Ma以来上层海水变化的颗石藻证据[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18 |
;南京古生物所专家赴西太平洋及赤道海区考察[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06期 |
19 |
齐庆华;张启龙;侯一筠;;西太平洋暖池和东太平洋暖池变异对ENSO的联合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
20 |
陈锦年,宋贵霆,褚健婷,许兰英;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水温度异常的信号通道[J];水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