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与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数值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同该海域的验潮站和海流观测资料符合良好,并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M_2、S_2、K_1、O_1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本研究在东沙群岛周边的模拟结果与前人基于实测资料的分析吻合较好,并且由于采用了高精度的三角网格,故本文对东沙群岛周边海域的潮汐潮流结构和性质的研究是迄今为止较为精细的刻画和分析,同时本研究还提高了对沿岸验潮站调和常数的模拟精度。
研究结果表明:神泉港到甲子港海域表现为正规全日潮性质,珠江口附近海区潮汐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其他海域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全日潮;陆架海域和深水海域主要表现为往复流,陆架坡折区存在较强的旋转流,陆架坡折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和不规则全日潮流的分界线;东沙群岛附近海域以不规则全日潮流为主,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各个分潮的最大流速垂直变化比较小,但在底层却迅速衰减,椭圆率在底层变大;整个海域的最大可能潮流分布与等深线基本平行,东沙群岛附近速度明显变大,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浅滩附近,最大值超过70cm/s;南海潮波系统以巴士海峡传入的大洋潮波为主,分为三支潮流以不同的形式进出南海北部海域;潮余流在台湾浅滩附近达到最大,超过6cm/s,自南向北进入台湾海峡,近岸余流自东向西沿岸流动。
|
|
|
|
1 |
张学宏,刘金芳,郝培章,修义瑞;电子潮汐表的开发与应用[J];海洋预报;2005年02期 |
2 |
王绪年;;潮汐歌[J];环境教育;2012年11期 |
3 |
吕炯;潮汐[J];地理学报;1936年02期 |
4 |
柯朴;海洋的潮汐问答[J];海洋科学;1978年03期 |
5 |
刘全稳,陈景山,赵金洲,严宁珍,曹淑丽;地球的潮汐力[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6 |
单修宾;;日历潮汐法及日历潮汐表的编制[J];海洋科技资料;1980年04期 |
7 |
徐瑜;;世界最早的潮汐表[J];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03期 |
8 |
吕宜男;;潮汐潮流预报新成果[J];航海;1989年03期 |
9 |
徐永斌,李进杰,刘雁春;中国海区电子潮汐表研究[J];海洋测绘;1995年04期 |
10 |
宋正海,赵叔松;中国古代潮汐表[J];大自然探索;1987年02期 |
11 |
丁文兰;台湾海峡潮汐和潮流的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83年02期 |
12 |
张延廷,王以娇;渤海潮汐及大风作用下水位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6期 |
13 |
陈义华;江苏弶港潮汐沉积[J];江苏地质;1998年02期 |
14 |
师鹏飞;许东峰;王俊;徐鸣泉;;三门湾外海的潮汐和潮流特征[J];海洋学研究;2012年02期 |
15 |
俞慕耕;南海潮汐特征的初步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3期 |
16 |
江甘兴;福建海区的潮汐和潮流[J];台湾海峡;1992年02期 |
17 |
沈育疆;东中国海潮汐数值计算[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
18 |
史键辉;梁慧;;南海谱岛潮汐特征的初步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1期 |
19 |
白庆笙,徐润林,徐显波,李隆海,刘宇浩;潮汐对原生动物群落群集过程影响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20 |
蓝淑芳,丁宗信;荣成市石岛湾镆鎁岛港的潮汐[J];海洋科学;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