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矿物及无机絮凝剂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研究
【摘要】:
有害赤潮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给海洋环境、水产养殖业和
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研究赤潮的发生规律,探索新的、经济有效
的赤潮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针对中国沿海
常见赤潮生物种,研究了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基本生理指标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了粘土矿物的控制赤潮机制;并针对粘土矿物去除效率不
高的特点,制备出具有较高絮凝效率的改性粘土;此外,本文还首次
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MMH(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正电胶体)和PSMS
(聚硅酸金属盐)用于赤潮治理研究中,并探索了上述赤潮防治剂的
环境生态效应,主要成果与内容有:
1.粘土矿物的筛选 采集国内外近30种粘土矿物,分别考察了它
们对中国沿海常见赤潮生物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去除效果。结果表
明,不同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能力有显著差别,实验筛选出
去除效果较好的几种粘土,分别为来自美国的Chemically treated
kaolin、WHOI土、江苏吴县高岭土及苏州特号土等。通过絮凝实
验得到上述几种粘土矿物对两种赤潮生物的絮凝曲线,发现不同粘
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最大去除率及达到最大去除率所需的粘土浓
度有较大差别,同一粘土矿物对不同赤潮生物的去除效果也不相
同。塔玛亚历山大藻较赤潮异弯藻更易被粘土矿物去除。
2.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生理效应 研究了高岭土对赤潮异弯藻
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繁殖、叶绿素a含量、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
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土对赤潮生物生长、叶绿素a含量及光
合作用均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随粘土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
长,抑制作用增强,并认为这可能与粘土的加入导致光照效应降低
孙晓霞 摘 要 博士学位论义
及藻类生长的营养环境改变有关。实验同时发现高岭土对不同赤潮
生物的抑制程度不同,塔玛亚历山大藻上述各项生理指标比赤潮异
弯藻更易受粘土影响。
3.无机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作用研究 主要考察了无机高分子絮
凝剂MMH及PSMS(聚硅酸金属盐),包括聚硅酸氯化铝oSAC)
和聚硅酸硫酸铝①SAS)的合成及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在 MMH
的合成过程中,考察了镁铝摩尔比及制备温度对MMH絮凝赤潮异
弯藻的影响,认为镁铝摩尔比为2的条件下制备的MMH具有较好
的絮凝和沉降性能,其絮凝赤潮异弯藻的最佳用量为1.smmolAI几。
在PSAS的合成中采用三因子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得出PSAS
的最佳制备条件为:SIO。浓度d%,AI~,pH=4。絮凝实验
结果表明,PSAS对赤潮生物的絮凝效果优于传统絮凝剂AS(硫
酸铝人同时,PSAS对不同赤潮生物的絮凝效果也不同,认为这主
要与不同赤潮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性及胞外分泌物有关。
4.粘土矿物表面改性及机理研究 为提高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
的效率,分别用插入法和表面吸附法制备改性粘土。实验得出插入
法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制备温度 70 oC,镁离子浓度 Zmol/L;表面
吸附法中粘土和MMH(混合金属氢氧化物胶体)的适宜配比为:
粘土/MMH10。改性后粘土去除赤潮异弯藻的效率较改性前提高
2上倍。相关分析表明,改性粘土去除赤潮生物的效率与改性后表
面电位呈正相关,两种情况下RZ均大于0巴说明表面电位是影响
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5.删治理的腿挪实验及环境生态效应 在1999年夏季胶州
湾中肋骨条藻(Sheletonema costatUm)赤潮的发生现场进行了改性
粘土及PSAS对藻类去除率、悬浮物、DO、COD、pH等指标的影
且且
q
孙晓霞 摘 要 博士学位论又
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粘土及PSAS对现场中肋骨条藻有较高的
去除率,l叭的改性高岭土和改性蒙脱土对中肋骨条藻的去除率分
别可达刀%和93%,lml/L的PSAS去除率达90%以上。DO的含
量轻微下降,不致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COD下降幅度较大,达
50-80%。
6.既防治剂对中国对虾的毒性研究 进行了粘土、次氯酸钙、氯
化铝和氯化铁对中国对虾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lgh的高岭上对
对虾基本无毒性;次氯酸钙在
|
|
|
|
1 |
俞慧珍;;沉积岩原岩的差热分析[J];铀矿地质;1981年02期 |
2 |
N.Clauer;黄承义;;铷—锶法测定沉积岩年龄的新途径[J];地质调查与研究;1982年01期 |
3 |
黄文盛;长江口粘土矿物的电镜观察和化学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3期 |
4 |
钱定福,刁淑琴;某金矿床金赋存状态的研究[J];地球化学;1986年01期 |
5 |
张汝藩,李康,孙松茂;扫描电镜在粘土矿物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科学;1986年04期 |
6 |
杨志琼,赵杏媛,章聆;高岭石类粘土矿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1期 |
7 |
徐昶;林乐枝;;内蒙查干诺尔和吉兰泰盐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J];矿物岩石;1988年01期 |
8 |
肖金凯;蔡秀成;;大方含黄铁矿粘土岩的伊/蒙间层矿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1期 |
9 |
何良彪,刘秦玉;黄河与长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J];科学通报;1997年07期 |
10 |
项平,王世星,朱家祥;南黄海南部坳陷下第三系阜宁组、戴南组泥岩的粘土矿物与热成熟度的关系[J];上海地质;1998年03期 |
11 |
康毅力,罗平亚,焦棣,徐兴华;川西致密含气砂岩的粘土矿物与潜在地层损害[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2 |
尤少燕;;卫城油田沙四段粘土矿物的研究[J];山东科学;2006年01期 |
13 |
徐博会;王明振;;粘土矿物增白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4 |
高淑梅;范绍雷;梅启亮;权海奇;胡剑;;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粘土矿物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9年03期 |
15 |
罗朝期;;粘土矿物与地层微粒对低渗油田开发的影响[J];今日科苑;2010年18期 |
16 |
杨殿范;;国际粘土研究协会(AIPEA)命名委员会关于粘土矿物推荐名称的纪要[J];世界地质;1983年01期 |
17 |
任磊夫;试论粘土矿物转化过渡结构[J];沉积学报;1988年01期 |
18 |
赵全基;中太平洋北部粘土沉积物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2期 |
19 |
宋云香;郑延英;;锦州湾海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初步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1988年04期 |
20 |
赵晓晨;大同地开石的扫描电镜研究[J];矿物学报;198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