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摘要】:本论文利用一个全球大洋变网格环流模式来研究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变异。该
模式是基于 GFDL的 MOM2 模式建立的, 模式覆盖全球大洋, 在 20 S 到 60 N。
98 E 到 156 E 的区域模式水平分辨率为 1/6 ×1/6, 往外分辨率逐渐变粗至 2°,
垂向分为 18 层, 模式的东西边界取循环边界, 南北边界为闭边界。 模式在合理
模拟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季节变化的基础上, 模拟了 1994-2000 年的环流变异。 结
果表明, 南海上层环流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其主要特征为: 厄尔尼诺年夏季, 南
海环流变异不明显; 拉尼娜年夏季, 南海南部的反气旋式环流被削弱, 北部的气
旋式环流也被削弱; 厄尔尼诺年冬季, 南海南部和北部均产生反气旋式环流异常
即南海气旋式环流被削弱; 拉尼娜年冬季, 南海气旋式环流被加强。 1998 年 8
月南海上层环流变异非常显著, 南部的反气旋式环流几乎消失, 而北部的气旋式
环流则被一个反气旋式环流所代替, 越南沿岸的离岸流也消失了。 越南沿岸离岸
流的消失对 1998 年南海暖事件起到加强作用 。通过台湾-西表岛水道黑潮流量存
在明显的年际变化, 厄尔尼诺年黑潮流量偏低, 拉尼娜年黑潮流量偏高。 吕宋海
峡上 35m 的流量年际变化主要受吕宋海峡附近纬向风应力年际变化的影响,
35-427.5m 流量的年际变化则受台湾-西表岛水道黑潮流量年际变化的影响。 南
海上 58m 平均温度年际变化和南海海面风应力大小年际变化的相关系数达到
-0.86, 说明南海上层温度的年际变化主要是受海面风应力的影响, 海面风应力
较强时, 潜热通量大所以上层温度低, 海面风应力较弱时, 潜热通量小所以上层
温度高。 南海 58-209m 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与上层的变化趋势相反, 主要受次表
层垂向运动的年际变化的影响。 模拟的通过 IX1 断面以 800m 为参考面的年平均
流量为 11.6Sv, 夏季流量较高, 冬季流量较低。 通过龙目海峡的流量明显的以
半年为周期变化, 通过翁拜海峡的流量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和半年周期变化, 通
过帝汶海测流量则以年变化为主, 这样的变化周期主要是季风转换期东向的南爪
哇流在巽它岛链南侧影响的范围导致的。 通过 IX1 断面以 800m 为参考面流量的
变化具有明显的与 ENSO 相联系的年际变化, 其流量的年际变化与 Nino3 区指
数的相关系数为-0.75, 说明 ITF 的流量在厄尔尼诺年偏低, 拉尼娜年偏高。
|
|
|
|
1 |
霍明远;贴近度与边缘海演化旋回[J];地质科学;1986年04期 |
2 |
周蒂,陈汉宗,吴世敏,俞何兴;南海的右行陆缘裂解成因[J];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
3 |
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仇志荣;中国大陆和边缘海的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J];地震学报;1986年03期 |
4 |
刘敬圃;末次盛冰期时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古海洋学特征[J];海洋科学;1995年03期 |
5 |
李祺方;《南海地质构造与陆缘扩张》简介[J];海洋通报;1988年04期 |
6 |
张振国;方念乔;杜远生;杨胜雄;刘坚;宋城兵;;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洋结核的对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4期 |
7 |
王金博;钱维宏;;半个世纪来热带海洋风暴对中国大陆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8 |
汪品先;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季节性与暖池的多变性[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1期 |
9 |
贾建军,闾国年,宋志尧,林珲,钱亚东,陈钟明;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形成机制的模拟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0年02期 |
10 |
石学法;大洋钻探与中国边缘海沉积地质学[J];海洋科学;1996年03期 |
11 |
林辉德;;地堑系断陷盆边缘海的成因与地壳伸展运动[J];地质通报;1985年05期 |
12 |
汪品先,李荣凤;末次冰期南海表层环流的数值模拟及其验证[J];科学通报;1995年01期 |
13 |
汪品先,卞云华,李保华,黄奇瑜;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新仙女木”事件[J];中国科学D辑;1996年05期 |
14 |
王东晓,谢强,杜岩,王卫强,陈举;1997-1998年南海暖事件[J];科学通报;2002年09期 |
15 |
郑洪波;“亚洲构造:从大陆到边缘海到岛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J];科学通报;2002年16期 |
16 |
王卫强,王东晓,齐义泉;南海表层水温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4期 |
17 |
Л.Э.Левин;陈颐亨;;深边缘海和内海的地球动力学与火山作用[J];海洋石油;1983年01期 |
18 |
柯东胜;南海pH值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温、盐的关系[J];海洋通报;1990年03期 |
19 |
李铁钢,薛胜吉;全新世/冰期西赤道太平洋边缘海碳酸钙沉积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04期 |
20 |
丁玲;邢磊;赵美训;;生物标志物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