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海洋聚磷菌YSR-3的分离鉴定及其细胞内致密颗粒的研究
【摘要】:水体的富营养化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多数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因素为磷,因此将水体中的磷除去对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尤为重要(王莉红等,2003)。目前主要使用生物除磷法,它利用活性污泥的超量磷吸收现象,即微生物吸收的磷量超过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磷量,通过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改进或运行方式的改变使细胞含磷量相当高的细菌群体能在处理系统的基质竞争中取得优势(聂福胜,2004)。聚磷菌对生物除磷起决定性作用,其中含量最丰富的聚磷菌有聚磷假丝酵母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es)(Saunders A M etal,2003)。而其他一些属,如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具有典型的聚磷菌的代谢途径,但它不是生物除磷污泥中的典型种群;俊片菌属(Lampropediaaspp.)只储存少量多磷酸盐,而且速度很慢;小半月聚磷菌(Microlunatusphosphovorus)具有典型的磷的吸收和释放(Santos M M et al,1999)。本文报道从海洋中分离到的一株聚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和菌体内致密颗粒的初步研究结果,为海水的生物除磷补充一些基础资料。
从黄海海域分离到一株聚磷菌(编号为 YSR-3),菌体呈杆状,大小为3.5μm×1μm,G-,好氧生长;能运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菌体内有致密颗粒。经能谱分析和 DAPI 染色确定该致密颗粒是多磷酸盐,亦可称为异染粒、迂回体。16S rDNA 鉴定结果表明,YSR-3 属于 γ-变形菌纲,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与盐单胞菌属中其他已知种比较,YSR-3 具有其特性:对氯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淀粉水解呈阳性;反硝化和几丁质降解呈阴性;能将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以海水 2216 培养基、24℃、180r/min、pH 6.5 的条件培养,更利于菌体生长和菌体内多磷酸盐的形成。
|
|
|
|
1 |
赵庆,关卫省,王志盈,袁林江;不同电子受体条件下的聚磷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5年08期 |
2 |
刘亚男,于水利,薛罡,赵方波,郭思远;聚磷菌PAO1-1的筛选及除磷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10期 |
3 |
徐伟锋;顾国维;;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与聚糖菌代谢模型比较[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14期 |
4 |
连丽丽;姜华;朱昌雄;;约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的分离及其聚磷特性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5 |
闫海啸;;污水的微生物除磷技术的研究[J];北方环境;2010年01期 |
6 |
张敬;任丽平;陈金华;;聚磷菌AP7的筛选及除磷特性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5期 |
7 |
吴蕾;彭永臻;王淑莹;马勇;霍明昕;张蕾蕾;;好氧聚磷颗粒污泥的培养与丝状菌膨胀控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
8 |
尹儿琴,张雁秋;连续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3期 |
9 |
徐伟锋,顾国维,张芳;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数学模型的发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4年02期 |
10 |
金杭;王淑梅;;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及发展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5年12期 |
11 |
徐伟锋;顾国维;张芳;;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糖菌代谢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4期 |
12 |
吴剑;王世和;;MB(A~2/O)处理城市污水富磷上清液的化学除磷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
13 |
亢涵;王秀蘅;李楠;任南琪;;生物除磷系统启动期聚磷菌的FISH原位分析与聚磷特性[J];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
14 |
李夕耀;王淑莹;郭春艳;马勇;袁志国;彭永臻;;聚磷菌在不同碳源下的反硝化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10期 |
15 |
傅宏兵;吴涓;;两株高效聚磷菌的筛选及其聚磷特性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
16 |
杨卫华,韩雪;影响三沟式氧化沟除磷效果的因素[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7 |
赵耘挚,刘振鸿;SBR工艺脱氮除磷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3期 |
18 |
李勇智,彭永臻,王淑滢,梁秀荣;强化生物除磷体系中的反硝化除磷[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
19 |
金杭;王淑梅;;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技术和发展趋势研究[J];四川建材;2007年01期 |
20 |
张继才;胡文容;潘建强;;宾馆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J];水处理技术;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