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N、P循环以及对颗粒物垂直输运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得出悬浮时间、震荡强度、混合比例以及粒径在再悬浮过程中对水体中 N 和 P 浓度的影响。利用边界层理论和波流共存时的剪切力,构建了再悬浮的数学模型。并首次选择在底层富集的 Ca 作为示踪剂,建立出适合浅海区沉积物再悬浮的化学模型。
海水中 NH4-N 的浓度与混合比例成负相关性。NH4-N 浓度随震荡速率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细粒径沉积物对上层水体 NH4-N 的贡献最大,其次是中粒径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对海水中 NH+4-N 的贡献主要来源于 KCl 和 HAc-NaAc 浸取态氮。
海水中 NO3-N 的浓度与混合比例和震荡速率成负相关性。粗、细粒径沉积物在试验过程中对水体的贡献具有一致性,均小于中粒径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沉积物对海水中 NO3-N、NH4-N 的贡献主要来源于 KCl 和 HAc-NaAc 浸取态氮。 无机磷随震荡速率的增加,释放量也在逐渐增加,逐渐达到稳定。DOP 的浓度却随震荡速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逐渐达到稳定。海水中磷的浓度和混合比例呈正相关。海水中 DIP 的浓度和沉积物粒径呈负相关性,海水中 DOP 的浓度和沉积物粒径呈正相关性。再悬浮过程吸附态磷是释磷的第一控制机制。
利用边界层理论和波流共存时的剪切力,构建了再悬浮的数学模型,以期可以预测表层沉积物由于波、流共同作用引起的沉积物向上层水体的通量以及上层水体的悬浮颗粒物向床底的的沉积通量。从而可以预测再悬浮颗粒物对海洋颗粒物垂直输运的影响程度
首次选择在海洋自生颗粒物中含量低,但在底层沉积物中富集的 Ca 作为再悬浮颗粒物的示踪剂,选择 PON 作为海洋自生颗粒物的示踪剂,建立出适合陆架边缘海等浅海区的化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734.23
|
|
|
|
1 |
李剑超,褚君达,丰华丽;河流底泥冲刷悬浮对水质影响途径的实验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
2 |
陈家宝,刘文炜;南宁市南湖沉积物磷释放的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6期 |
3 |
尹大强,覃秋荣,阎航;环境因子对五里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4年03期 |
4 |
张路,范成新,秦伯强,杨龙元;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表层沉积物磷行为的研究[J];湖泊科学;2001年01期 |
5 |
王雨春,万国江,黄荣贵,尹澄清;红枫湖、百花湖沉积物全氮、可交换态氮和固定铵的赋存特征[J];湖泊科学;2002年04期 |
6 |
钱嫦萍,陈振楼,胡玲珍,邓焕广;崇明东滩沉积物再悬浮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交换行为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
7 |
焦念志;;关于沉积物释磷问题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2期 |
8 |
李九发,何青,徐海根;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J];海洋与湖沼;2001年03期 |
9 |
李悦,乌大年,薛永先;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提取方法的改进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
10 |
宋金明;海洋沉积物中的生物种群在生源物质循环中的功能[J];海洋科学;2000年04期 |
|
|
|
|
|
1 |
张运林,秦伯强,陈伟民,罗潋葱;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
2 |
王雨春,万国江,黄荣贵,邹申清,陈刚才;湖泊现代化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效应[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3 |
徐轶群,熊慧欣,赵秀兰;底泥磷的吸附与释放研究进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
4 |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欧冬妮,张斌亮,刘巧梅,杨毅;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地理学报;2002年04期 |
5 |
朱广伟,秦伯强,高光,张路,罗潋葱;灼烧对沉积物烧失量及铁、磷测定的影响[J];分析试验室;2004年09期 |
6 |
田玉红,余炜,刘正西;痕量金属在悬浮颗粒物上的吸附交换机理[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7 |
印萍,路应贤;胶州湾的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利用[J];海岸工程;2000年03期 |
8 |
李艳,李瑞香,王宗灵,朱明远,孙丕喜,夏滨;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
9 |
李道季;河口悬浮颗粒物研究─流式细胞仪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0 |
侯立军,刘敏,蒋海燕,许世远,欧冬妮,刘巧梅,张斌亮;河口潮滩沉积物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特性[J];环境化学;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