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国海海浪数值模拟及波候统计分析
【摘要】:海浪是重要的海洋灾害,同时在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海浪的数值模拟不仅被广泛用于认识和分析海浪生成、传播和发展规律,而且还是海浪预报和分析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现在海浪的数值模拟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本文主要基于目前广泛使用的 WAVEWATCH III 海浪数值模式进行东中国海海域的海浪数值模拟,以期建立适应东中国海的海浪数值模式。
分别以 NCEP 再分析风场和 QSCAT/NCEP 的混合风场(1999 年 7 月之后,比前者的空间精度要高)为输入风场,对东中国海海域的海面海浪场进行模拟。对于使用 NCEP 再分析风场的模拟结果,以东海的浮标资料和来自渤海六号平台观测船的实测资料(1998 年 5 月)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拟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渤海实测点的模拟。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使用 NCEP 风场建立统一的东中国海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是不理想的。
另一方面,使用混合风场的模式输出结果,以东海浮标资料和 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观测数据进行检验,从所得结果来看,使用混合风场的模式模拟波高和实测波高值符合的较好。
运用建立的东中国海海浪数值模式,使用 QSCAT/NECP 混合风场,对东中国海海浪场进行了连续 5 年的模拟,并进行了波候统计分析,给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统计结果。
本文研究结果说明,在目前情况下,运用 QSCAT/NECP 混合风场建立统一的东中国海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是可行的,同时为东中国海波候学研究及海洋大气耦合作用研究奠定了模式基础。
|
|
|
|
1 |
奚盘根,张淑珍,冯士筰;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Ⅰ、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
2 |
奚盘根,张淑珍,冯士筰;关于东中国海环流模型的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6期 |
3 |
远方;中日将合作开发东中国海石油资源[J];海洋信息;1994年03期 |
4 |
冯士筰,张淑珍,奚盘根;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Ⅱ、夏季环流和相似准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
5 |
张淮水,汪园祥,楼顺里;Bowen数和东中国海Bowen数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6 |
周旭波,孙文心;东中国海潮波自适应数值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7 |
林珲,闾国年,宋志尧,王杰臣,陈钟明,施毅;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东中国海潮波系统的模拟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S1期 |
8 |
周旭波,孙文心,王辉;东中国海拉格朗日环流数值模拟Ⅰ——自适应环流模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9 |
刘凤树;黑潮和风应力对东中国海环流的作用[J];海洋科学;1985年03期 |
10 |
张绪琴;东中国海海水透明度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1983年06期 |
11 |
刘凤树,于克俊;风应力涡度和边界力对东中国海环流的效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
12 |
沈育疆;东中国海潮汐数值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
13 |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通告[J];海洋与湖沼;1982年06期 |
14 |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通告[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4期 |
15 |
冯琳;林霄沛;;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6 |
袁家义;;东中国海的地质构造[J];海洋通报;1978年06期 |
17 |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在杭州召开[J];东海海洋;1983年01期 |
18 |
陈敏,侯一筠,赵保仁;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03年01期 |
19 |
马进荣;张金善;宋志尧;;渤、黄、东海海域9711号风暴潮数值模拟[J];海洋通报;2008年06期 |
20 |
李徽翡,赵保仁;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