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洋内波的遥感与数值模拟研究

申辉  
【摘要】:现场与遥感观测都表明,海洋内波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海区,它是潮汐能耗散和海洋内部混合的主要机制之一。深入开展对内波的研究,了解内波的传播演变及消衰过程对于促进海洋声学、海洋沉积学、军事海洋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海洋生产、海底开采、海上交通等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海洋内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观测资料,打破了过去研究内波只能依赖于现场调查资料的限制。但是,海洋内波遥感资料与常规资料不同,无法直接获得内波的波形等动力学参数,因此,研究如何从卫星遥感资料中提取海洋内波信息成为内波遥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过去的研究中,内波参数的提取大多是基于内波的水平一维传播模型,在覆盖范围为数万平方公里的卫星遥感图像上,仅能提取非常有限的海洋内波信息,无法实现海洋内波水平二维信息的提取,造成内波遥感资料的极大浪费。要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建立描述内波传播的水平二维传播模型,这也是本文最大的挑战之一。 本文从这一问题入手,开展了对内波传播模型的研究,推导了包含地球旋转和海水粘性效应的内波水平二维传播模型。讨论了地球旋转、海水粘性、海底摩擦对内波传播的影响。首次研究了科氏力水平分量对内波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氏力垂直分量的存在使得内波波面发生倾斜,但对内波速度没有明显影响;科氏力水平分量抑制内波的非线性效应,使得内波变缓,振幅减小。海水粘性与海底摩擦都有抑制内波非线性的作用,使得内波非线性裂变减少,振幅降低,耗散内波的能量;在内波的传播过程中,湍粘性的作用不可忽略。海底地形和海洋水深的变化影响内波的传播,地形的变化使得内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折射;水深越浅,地形效应越明显;内波在传播到陆架海区后,水深的变浅使得波峰线有向平行于等深线方向传播的趋势。本文建立的内波水平二维传播模型能够成功的模拟海洋内波的水平二维传播特征。 以本文建立的内波动力学传播模型为基础,结合内波遥感成像机理,建立了水平二维内波场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仿真流程;根据实测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了南海西北部海域内波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演了该海域的混合层厚度,并提出了应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立,张喜验,张涛,程广欣;海洋内波测量技术研究[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4年02期
2 李家春;水面下的波浪——海洋内波[J];力学与实践;2005年02期
3 沈国光,叶春生;海洋内波对辐射噪声传播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方欣华,王景明;海水压缩性对海洋内波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5 沈国光,叶春生;海洋内波对水声场的扰动[J];海洋工程;2002年02期
6 王文轩;;揭开南海海平面下神秘巨浪的面纱[J];科学之友(上旬);2010年04期
7 李海艳,杜涛;海洋内波SAR影像成像理论[J];海洋科学;2005年10期
8 李娟;顾行发;余涛;孙源;郭丁;徐京萍;董文;;基于Korteweg-de Vries方程解析解的海洋内波模拟研究[J];海洋通报;2011年01期
9 范开国;黄韦艮;贺明霞;傅斌;;多波段海洋内波SAR图像特征分析[J];海洋通报;2008年06期
10 孙磊;吴宝勤;;基于谐波理论的海洋内波特征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3期
11 颜梅;范植松;傅深波;刘春笑;;海洋内波预报技术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初探[J];海洋预报;2010年02期
12 张婵;黄韦艮;杨劲松;甘锡林;;基于ArcIMS的海洋内波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0年04期
13 徐良波;于文锋;;海洋内波现场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J];舰船科学技术;2010年10期
14 张铭;邓冰;赵艳玲;;不同模态海洋内波特征的诊断分析[J];海洋预报;2007年01期
15 叶春生;王明明;;海洋内波水平波数的数值计算[J];河南科学;2010年03期
16 陈振峰;陈标;;海洋内波对海表温度的影响仿真[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17 陈标;陈振峰;;海洋内波的红外成像探测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0年35期
18 李娟;顾行发;余涛;孙源;胡新礼;郭丁;;基于变系数模型的吕宋海峡海洋内波模拟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1年02期
19 李娟;顾行发;余涛;徐京萍;;基于变系数Gardner方程的海洋内波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11年03期
20 范开国;黄韦艮;甘锡林;傅斌;;SAR海洋内波表层流反演方法探讨[J];遥感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友良;;海洋内波研究现状及展望[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2 董崇志;宋海斌;;反射地震方法在南海东北部海洋内波中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韦艮;甘锡林;李晓峰;赵中祥;杨劲松;楼秀林;史爱琴;;SAR图像上大气内波与海洋内波的区分研究[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4 张庆华;曲媛媛;;海洋内波与海底地形相互作用的简化模型Ⅰ——坐标变换的构建[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5 甘锡林;黄韦艮;杨劲松;王立贵;;基于M4S模型的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内波参数反演新方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李丙瑞;田纪伟;范海梅;孙波;张占海;;海洋内波的演变、破碎和混合:三维数值实验[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海艳;杜涛;何宜军;;风对内波SAR影像的影响[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江鹏飞;衣雪娟;林建恒;孙军平;;浅海内波主要特征及其对声速分布的影响[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李家春;程友良;范平;;海洋内波与海洋工程[A];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报告会——应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10 何幼斌;罗顺社;高振中;;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现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佳;实验室条件下内波生成和演化的可视化测量[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张自力;海洋电磁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司广成;南海北部内潮与内孤立波特征的研究与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司宗尚;中国海内潮波和内孤立波破碎与混合的若干问题的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黄晓冬;南海内孤立波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马树青;浅海孤立子内波对声传播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万里;非传统地转近似下具有背景流的海洋内波[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辜俊波;海洋内波与海浪的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李国迎;分层流中三维内孤立波与潜体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鲁燕;HAMSOM模式在东海内潮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子倩;5651万!我市科研项目经费资助额创新高[N];青岛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