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国海波候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摘要】:
波候研究对于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物理机制,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由此而产生的相关变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了欧洲中尺度气象中心(ECMWF)所提供的最新的近45年(1957-2002)全球同化资料集,该资料集提供每天4次天气尺度的环境要素信息。本研究从中提取海面矢量风场信息,并以此来驱动第三代海洋波浪模式WAVEWATCH-III v2.22,从而构建了历时45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波候资料。使用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所提供的B22001号浮标的实地观测资料,以及美国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对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所获取的波候资料进行验证,发现通过这一方法所重建的历史波候资料完全满足对东中国海波候状况进行分析的精度要求。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所获取的波候时间序列满足对气候问题进行评估时所必需的数据序列一致性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于长时间序列的分析。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方法,本研究提取了东中国海地区的极值波高的分布特征。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将时间序列分成“1977年前”和“1977年后”两段,并据此比较两段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东中国海北部地区(黄海)的极值波高在最近45年内存在缓慢的衰减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地区的东亚夏季风正在慢慢减弱。而东中国海南部的极值波高在最近45年内则存在增强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活跃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正在慢慢加强,由于这些热带气旋所产生的涌浪对东中国近海的影响也在慢慢加深。
通过将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前人的成果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活动的增强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接受的事实,而这一变化对东中国近海所能构成的影响范围足以影响到整个东中国海的中南部地区。而东亚季风减弱对东中国海波候所造成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我们,从能量的角度重新审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物理机制或许是非常必要的。
|
|
|
|
1 |
潘锦嫦,翟华联;海浪波候(风候)的统计分布及其持续时间[J];中国海洋平台;1994年Z1期 |
2 |
方钟圣;《西北太平洋波浪统计集》与其他图册资料的比较[J];中国海洋平台;1997年01期 |
3 |
滕学春,吴秀杰,刘丽惠;渤海南部海域大浪特征的分析[J];黄渤海海洋;1994年01期 |
4 |
徐福敏,薛鸿超;墨西哥湾波候统计特性分析[J];海洋工程;2000年03期 |
5 |
郑崇伟;张霞;;基于WAVEWATCH-Ⅲ模式的近10年南海波候统计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1期 |
6 |
潘锦嫦,翟华联;海浪波候(风候)的统计分布及其持续时间的研究[J];海洋通报;1994年01期 |
7 |
Ping Dong
,刘志杰;预测随时间演化的长期滨线侵蚀的概率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7期 |
8 |
Yong Zhang
,祁兴芬;废弃黄河三角洲海岸剖面演化模型[J];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07期 |
9 |
;1994年(总第45-50期)总索引[J];中国海洋平台;1994年06期 |
10 |
方钟圣,金承仪,缪泉明;中国海与西北太平洋波浪长期统计的导算方法[J];中国造船;1994年04期 |
11 |
黎满球,陈俊昌;由模拟波面统计分析波高-周期联合分布[J];热带海洋;1996年03期 |
12 |
方钟圣,戴顺孙,金承仪;海洋特征波高和周期的长期联合分布及其应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5期 |
13 |
;OMISAR/MRC/APEC第二次海洋模式研讨会在京召开[J];海洋预报;1999年04期 |
14 |
柯长青,李培基;用EOF方法研究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分布与变化[J];冰川冻土;1998年01期 |
15 |
施伟勇;岬间海岸地形剖面特征与泥沙净输运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2期 |
16 |
武海浪;郑崇伟;刘志宏;田妍妍;;北大西洋海浪场季节特征及波高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9期 |
17 |
陈子燊;岬间海滩泥沙运动趋势与波能流分布的季节变化性[J];海洋通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