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理论与应用研究
【摘要】: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为信息源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海表散射体运动信息的新型微波成像雷达。InSAR通过两幅天线同时观测(单轨模式),或两次近平行的观测(重复轨道模式),获取地面或海面同一景观的复图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InSAR陆地和海洋研究成为微波遥感的热点,广泛应用于地表变形监测、南极冰流测量、地面或海面慢速运动目标检测等领域。
近年来,国际上逐渐应用机载顺轨或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进行海表面流速测量以及海面波成像机制研究。相对于传统单天线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双天线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测量海表面波有着独特的优势: (1) InSAR复图像的相位近似正比于海面散射体的径向速度,这种内在的成像机制提供了直接测量海表面动态运动的机会。(2)真实孔径雷达调制传递函数几乎对InSAR相位图像没有影响,而对传统SAR图像影响较大。
基于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海浪的优势,本文做了一些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基于新建立的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Along-Track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TI-SAR)相位谱与海浪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雷达参数和海况参数对应的ATI-SAR相位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距离速度比率、雷达入射角、天线间距和有效波高和波长比率是影响ATI-SAR海浪成像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利用机载X波段水平极化相位图像和机载C波段水平极化相位图像谱结合方向波骑士浮标测量的海浪方向谱验证了ATI-SAR相位谱与海浪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结果显示用前向映射关系计算的相位谱与实际观测的相位谱较为一致,二者相关系数总体大于0.6,而且对成像非线性不敏感。
(2)建立了包含海表面高度和速度聚束的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Across-Track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XTI-SAR)涌浪干涉相位模型,得到了涌浪成像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研究了XTI-SAR沿方位向传播的涌浪成像机制。定义二次谐波振幅与基波振幅比率来表征成像非线性,通过比较XTI-SAR和ATI-SAR相位的二阶调和分量,分析不同海况和干涉SAR参数情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速度聚束弱时,XTI-SAR相位比ATI-SAR相位具有较强的非线性,ATI-SAR比XTI-SAR更适合测量海浪。当速度聚束强时,XTI-SAR相位比ATI-SAR相位具有较弱的非线性,XTI-SAR比ATI-SAR更适合测量海浪。
(3)基于包含海表面高度和速度聚束的交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XTI-SAR)涌浪干涉相位模型,结合多维高斯变量的特征函数方法建立了新的XTI-SAR相位谱与海浪谱非线性积分变换。新积分变换不同于Bao (1999)建立的积分变换,两者形式上区别在于新积分变换中包含了长波径向轨道速度一阶倒数项。数值模拟显示:通常情况下,长波径向轨道速度一阶倒数项不能忽略。进一步,我们针对不同雷达参数和海况结合新非线积分变换对XTI-SAR海浪成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同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ATI-SAR)海浪成像一致,距离速度比率和有效波高与波长比率是影响XTI-SAR海浪成像的重要因子。R / VHs/λ
(4)基于新的ATI-SAR相位谱与海浪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发展了利用ATI-SAR相位图像反演海浪方向谱的参数化反演模式,并由此得到海浪波长、波向和有效波高。反演结果与现场浮标观测结果比较一致。相对于其它反演模式,参数化反演模式的优点在于:(1)不需要任何附加信息如初猜海浪谱、散射计提供的风速风向等信息。(2)不需要对相位图像进行辐射定标,可以由反演的海浪谱直接计算有效波高。(3)反演结束后还可以得到成像区域的局地风速信息。因此,参数化反演模式可以实现风、浪信息的联合反演。
|
|
|
|
1 |
卢文祥;;关于“相位谱”——测试技术教学方法讨论之一[J];振动、测试与诊断;1988年04期 |
2 |
邱天爽,叶家金,鲍海平,汪琏,戴晓艳,王怠昌,相德有;EP 信号潜伏期变化的自适应相位谱估计方法[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3 |
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地震动相位谱与相位差谱分布特征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4 |
陈华伟,赵俊渭,蔡宗义,许学忠;一种改进的直升机声测被动定向算法[J];兵工学报;2001年04期 |
5 |
陈儒军,何继善,白宜诚,汤井田;多频激电相对相位谱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6 |
胡聿贤,何训;考虑相位谱的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2期 |
7 |
邱天爽,王宏禹;自适应相位谱时间延迟估计[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8 |
王凯,李言,张华容;复数形式的FFT相位谱及转子偏心运动分析[J];机床与液压;2003年06期 |
9 |
韦征;叶继红;包伟;沈世钊;;考虑幅值谱与相位谱的人造地震动模拟与反应谱拟合[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2期 |
10 |
李武跃;李志强;方涛;霍宏;葛卫丽;;基于颜色信息相位谱的显著性检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
11 |
彭勇波;李杰;;相位演化零点时间与地震动模拟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4期 |
12 |
应怀樵,徐慧,王振河;动态测试信号相位谱值的判别(英文)[J];计量学报;1984年01期 |
13 |
侯怀书;蔡小舒;苏明旭;伍韶君;;利用LabVIEW确定超声相速度谱和反射波相位谱[J];无损检测;2008年10期 |
14 |
王永民;郭建新;;一种保留相位谱的DS信号接收方法[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5 |
王永民;;一种实用的DS信号抗干扰技术[J];电子对抗;2011年03期 |
16 |
肖利梅;曹洁;李策;;基于多尺度相位谱的显著性运动目标检测[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17 |
李启虎;相位谱的快速近似计算法[J];应用声学;1984年02期 |
18 |
向阳,彭勇,赵国文;基于互功率谱相位谱的混凝土结构中应力波波速的估计[J];振动与冲击;2003年04期 |
19 |
金星,廖振鹏;地震动相位特性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3年01期 |
20 |
张静,孔凡让,张平,张盛,李晓峰;基于谐波小波重构相位谱的齿轮故障诊断[J];振动与冲击;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