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磁细菌AMB-1培养条件优化及磁小体变化过程研究
【摘要】: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的研究是国际微生物学研究热点之一。趋磁细菌体内含有纳米单磁畴的氧化铁/硫化铁(Fe3O4或Fe3S4)晶体,称为磁小体。由于趋磁细菌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在环境中需要微好氧条件,且营养类型属于化能自养,使得培养趋磁细菌时常遇到问题。
本研究首先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趋磁细菌AMB-1菌株培养条件,在培养条件铁源为奎尼酸铁0.02 mmol/L,装瓶量75% ,pH值6.7,温度25℃时,AMB-1 OD600达到0.440(1.166×109 cells/ml)。同时运用磁收集传代法,使带有磁小体的AMB-1细胞比例占95%以上(Cmag值稳定在1.9-2.0)。
在AMB-1具有较好的生物量,同时又具有较好的含磁小体细胞比例后,研究磁小体的变化过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磁小体变化过程,发现培养24 h细菌体内已有较小晶体形成(平均27 nm,n=188)且沿长轴分布;48 h晶体长大(平均43 nm,n=203)且形成分段链沿长轴排列;72 h晶体进一步成熟(平均50 nm,n=191)仍以分段链沿长轴排列;随后细菌逐渐衰亡磁小体变小,168 h可见部分自溶细菌中仍有磁小体链(平均37 nm,n=186);192 h细菌自溶磁小体链(平均33 nm,n=184)分散到环境中。
通过透射电镜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趋磁细菌细胞分裂时发现,磁小体在细菌分裂时采用两种分离方式:一种为磁小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另一种为磁小体只分配到一个子细胞。无磁小体的子细胞,在随后的生长过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细胞逐渐产生磁小体,另一种为不再产生磁小体。这种现象的发现,解释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细菌磁性有所下降的原因(Cmag值降低)。
在对趋磁细菌磁小体合成机制的研究中,常使用基因敲除的办法获得缺陷型,并与野生型对比进行研究。但是,利用基因敲除获得缺陷型不仅操作繁琐并且所得缺陷型不稳定。本研究利用特殊的磁富集传代法,先将带有磁小体的菌体收集并连续传代,筛选获得了高磁菌株;利用这种方法,收集不含磁小体的菌体并连续传代,筛选获得了无磁菌株。
趋磁细菌磁小体在医疗、环保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价值,但是目前由于趋磁细菌难以大规模培养,并且磁小体纯化存在成本高等原因,将磁小体真正实际应用尚有一段距离。通过研究磁小体在趋磁细菌中的变化过程发现,AMB-1菌株在培养192 h后自溶,并且磁小体随着细胞的破碎释放到环境中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Q936
|
|
|
|
1 |
谢昕,卫扬保,杨清平;趋磁细菌WD-1同工酶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8年04期 |
2 |
张宏绪;磁性细菌微粒在传感器上的应用[J];传感器技术;1991年05期 |
3 |
彭先芝,贾蓉芬;西峰与段家坡黄土剖面中有机质的特征及古环境信息[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
4 |
李荣森,范国昌,贾蓉芬,高梅影,戴顺英,林本海;黄土剖面中趋磁细菌及其磁小体的初步研究[J];地球化学;1996年03期 |
5 |
阎桂林,梁里明,谢昕,卫扬保;河南双河油田第四纪沉积物(土壤)中趋磁细菌的发现[J];地球科学;1995年02期 |
6 |
贾蓉芬,彭先芝,蔡宗毅,戴润芝;广东湛江泥炭层中趋磁细菌的发现[J];第四纪研究;1999年03期 |
7 |
彭先芝,贾蓉芬,李荣森,戴顺英,刘东生;趋磁细菌及磁小体对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贡献的模拟实验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
8 |
张三慧;活的小磁体[J];大学物理;1991年04期 |
9 |
何跃明;恶性肿瘤的磁靶向热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年02期 |
10 |
阮颖,谭周进,任文辉,刘春林;趋磁细菌的分离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
|
|
|
|
1 |
卢家暄;王蔚;;微生物磁效应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
2 |
吕永钢,刘静;基于肿瘤靶向热疗的磁性微/纳米颗粒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9期 |
3 |
Roswitha WILTSCHKO;Wolfgang WILTSCHKO;;Avian magnetic compass:Its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physical basis[J];Current Zoology;2010年03期 |
4 |
李明启;靳鹤龄;张洪;苏志珠;孙忠;;浑善达克沙地磁化率和有机质揭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
5 |
王琳;李宏煦;李安;郭云驰;;铁氧体磁性纳米材料的生物制备及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19期 |
6 |
黄世臣;李熙英;王娟;;高效吸附铬的菌株筛选及优化条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7 |
冯旭文;于晓果;陈建芳;金翔龙;;河口季节性缺氧在沉积物中记录的研究进展[J];海洋学研究;2006年01期 |
8 |
陈法锦;陈建芳;张海生;李宏亮;高生泉;金海燕;卢勇;王奎;庄燕培;刘希真;;2009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硝酸盐、磷酸盐的变化规律及其行为特征[J];海洋学研究;2011年03期 |
9 |
彭先芝,贾蓉芬;西峰与段家坡黄土剖面中有机质的特征及古环境信息[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
10 |
罗开利,李保生,余雪飞,吕玉晓,李后信,姚春霞,张宇红,罗开利,李保生,祝一志,靳鹤龄,David Dian ZHANG,阎满存;150 ka B.P.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的CaCO_3旋回[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
|
|
|
|
|
1 |
林永波;张丹;;磁性活性污泥在废水处理中作用机理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7期 |
2 |
陆光立,赵庆祥;磁粉活性污泥法工艺技术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
3 |
王保军,杨惠芳;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J];重庆环境科学;1996年01期 |
4 |
刘作喜,刘恩举,赵华;磁场处理对香菇菌的生长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5 |
曾睿;曾正茂;;混凝-磁分离法处理餐饮污水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年01期 |
6 |
皮科武;磁效应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年S1期 |
7 |
毛宁,黄谚谚,张子义,朱巧玉,魏燕平,王泽生;不同外磁条件对双孢蘑菇176菌株生物学效应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8 |
朱又春,曾胜;磁分离法处理餐饮污水的除油机理[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07期 |
9 |
张密林,任月明,李凯峰,王君,陈兆波,侯智尧;磁性细菌生物法处理屠宰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7期 |
10 |
方茜,张可方;SBR法降解有机物的规律及动力学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
|
|
|
|
1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N];中国环境报;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