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与环境意义
【摘要】:
作为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带,由于享有得天独厚的沉积环境,具有独特的构造特征以及与黑潮主流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以来,冲绳海槽都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靶区。2005年5月,由我国与法国联合主持的IMAGES航次在台湾东北海域获取MD05-2908柱状岩芯(24o48.04′N,122 o29.35′E,水深为1275米),该柱状岩芯为一34.17米长高质量的连续沉积记录,岩性以深灰色粘土质粉砂为主,含水量较高,粘性、可塑性强,含有数层厚度不等的夹层。岩芯年龄模式依据17个AMS 14C定年数据建立,岩芯底部年代约6.8ka,为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在实验室对样品按照2cm的间隔进行分割后分别进行了粒度分析、粘土矿物提取与测试、碎屑矿物提取与鉴定、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等实验。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MD05-2908岩芯沉积物粒度垂向上总体比较均一,以细颗粒的粘土与粉砂质为主,但不同层位也稍有差别,表现为底部层位粒度较粗,含砂量较高,说明底部沉积环境比较复杂。粘土粒级(2μm)矿物主要由四种粘土矿物和少量石英、长石碎屑组成。其中,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中,伊利石(~68%)与绿泥石(~17%)构成主要成分,含有蒙皂石(~10%)和高岭石(~5%)。结合台湾东北外海表层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粘土矿物伊利石/蒙皂石和绿泥石/高岭石比值得出岩芯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粘土矿物,其源岩主要为台湾中央山脉的变质岩与台湾东部的沉积岩。重矿物分析共选取了41个层位,对63~250μm粒级的样品在实体镜和偏光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岩芯重矿物主要由绿泥石(29%)、普通角闪石(22%)、白云石(10%)、黑云母(8%)、绿帘石(7%)、白云母(7%)、褐铁矿(5%)等组成。稳定矿物少,矿物成熟度低。碎屑矿物风化程度低,磨蚀不明显,分选较差,表明沉积物来自于近源,后期改造作用不明显。常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SiO_2、Al_2O_3和Fe_2O_3是岩芯沉积物中的最主要组分,这三种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82%左右。整个岩芯自下而上各常量组分变化不大,其平均值与东海陆架沉积物基本接近。微量元素变化比较明显, Ba、Cr、Cu、Zn元素的含量比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含量要高,而Sr的含量明显低于东海陆架。对常微量元素的R型因子分析表明,常量元素SiO_2、Al_2O_3、Fe_2O_3、MgO和K_2O,微量元素Cr、Cu、Ni、Zn、Pb、Rb和Mn可代表陆源物质;常量元素CaO和微量元素Sr、Ba可代表生物源物质。岩芯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生源物质的贡献起次要作用。岩芯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平均为169.87×10~(-6),并且轻稀土含量均高于重稀土,LREE/HREE平均值为10.14,表明了轻稀土对稀土总量的贡献远高于重稀土,沉积物富集轻稀土,反映了沉积物的陆源特征。
岩芯MD05-2908中全新世以来平均5m/ka的高沉积速率主要源于丰富的物质供应和适宜的沉积环境。岩芯细粒级沉积物中,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物质,粘土矿物特征与台湾东部陆源物质相同;粗粒级沉积物中,重矿物含量及矿物特征也表明岩芯沉积物粗颗粒组分主要来自于近源沉积。台湾宜兰境内的兰阳溪每年携带约一千万吨冲积物入海成为研究区重要的物质来源。由于受到黑潮的强烈影响,逆时针涡流及底层反向流的存在是岩芯高沉积速率重要控制因素。因此,利用动力分选的粉砂组分可以用来示踪古洋流强度,结果显示,6.8ka以来黑潮的强弱波动频繁,并表现出一定的旋回性变化,频谱分析表明,其具有的千年尺度周期(1500a)、百年尺度周期(604a、242a、192a、153a、133a)与十年尺度周期(22a)的周期性变化均与太阳辐射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黑潮的强弱变化在大背景上是由太阳活动所控制的。
根据测年资料可以识别出岩芯存在5期快速堆积事件,这与区域性降水增加有关,降雨量增加导致陆源物质输入的增加。另外,岩芯位于大陆斜坡区,附近存在有三支海底峡谷,并且地震活动频繁,沉积在宜兰陆架及东海陆架处的浅海沉积物由于受到地震、风暴等活动的影响而受扰动崩塌、因重力作用而向低处输送,产生二次侵蚀并经由海底峡谷搬运到冲绳海槽南段堆积,使得沉积环境更为复杂,但同时也为冲绳海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供应。
|
|
|
|
1 |
周祖翼,廖宗廷,金性春,贾健谊;冲绳海槽——弧后背景下大陆张裂的最高阶段[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年01期 |
2 |
李官保,李乃胜;冲绳海槽热流机制浅析[J];海洋科学;2002年09期 |
3 |
于增慧,翟世奎,赵广涛;冲绳海槽浮岩中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年06期 |
4 |
路应贤;冲绳海槽的形成与发展[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1年04期 |
5 |
尹周勋;;日本岩石圈计划1984年度中部冲绳海槽地区航海研究报告概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7年02期 |
6 |
李承伊;朱永其;曾成开;;冲绳海槽构造地貌的一些认识[J];海洋通报;1982年03期 |
7 |
吕成富,李永植;冲绳海槽成因的初步探讨[J];海洋科学;1986年05期 |
8 |
李乃胜;冲绳海槽海底热流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4期 |
9 |
李西双,刘保华,吴金龙,赵月霞,王揆洋;冲绳海槽西部陆坡地震相模式与沉积体系[J];海洋与湖沼;2004年02期 |
10 |
吴自银,王小波,金翔龙,李家彪,高金耀;冲绳海槽弧后扩张证据及关键问题探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
11 |
谢继哲;对冲绳海槽性质的商榷[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1年01期 |
12 |
金翔龙;喻普之;林美华;李常珍;王惠卿;;冲绳海槽地壳结构性质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1983年02期 |
13 |
金翔龙,庄杰枣,唐宝珏,牟敦顺,范守安,王绍智;冲绳海槽地震反射的结构特征[J];海洋与湖沼;1985年06期 |
14 |
李培泉,颜启民,于银亭;冲绳海槽及东海表层海水中超铀元素钚的测定[J];海洋科学;1988年03期 |
15 |
江为为,刘少华,郝天珧,宋海斌,朱东英;冲绳海槽及其邻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2期 |
16 |
马维林,王先兰,金翔龙,陈建林,韩喜球,章伟艳;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
17 |
卢汉堤,黄俭惠;应用有限单元法恢复冲绳海槽和付加体古构造应力场及其意义[J];矿产与地质;2004年05期 |
18 |
李萍,李培英,张晓龙,曹成效,徐兴永,杜军,刘乐军;冲绳海槽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磁性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5年03期 |
19 |
金翔龙,唐宝珏,庄杰枣,喻普之;冲绳海槽海底结构的地球物理调查[J];地震地质;1983年01期 |
20 |
金翔龙,喻普之;冲绳海槽的构造特征与演化[J];中国科学B辑;198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