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鞠洪波  
【摘要】:近年来,我国北方连续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给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沙尘暴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在防灾和减灾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概述了沙尘暴的基本定义和特征,研建了我国受沙化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包括沙尘暴发生、发展及影响的主要地区,典型地区(重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与人为活动数据库,为沙尘暴的监测与预警奠定了数据基础。 探讨了以地面气象台站、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等多源信息为基础,沙尘暴发生、发展以及危害机理。建立了沙尘暴发生、运动、作用模型,提出了沙尘暴遥感图像特征提取技术标准规范,研究了沙尘暴信息提取技术方法、沙尘暴监测标准同一化与强度标定方法、静止气象卫星监测沙尘暴信息提取方法。从而进行浮尘、扬沙、沙尘暴到强沙尘暴的精确识别。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沙尘信息主要体现沙尘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卫星遥感获取的沙尘垂直分布信息和地面水平能见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了估测沙尘强度的方法。使用两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计算得到的归一化沙尘分布指数作为沙尘垂直分布的强度指标与水平能见度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用遥感资料可以准确的表示沙尘暴强度。 本文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国主要沙尘暴过程的卫星云图与天气形势,进一步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冷空气路径,天气形势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条件,研究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在分析沙尘暴形成的机制基础上找出预报着眼点,进而确定相应的天气图关键区,选择关键区内的气象站的高空与地面要素,建立分类模型、热力模型和动力模型,最后形成了沙尘暴短时预警模式。 在沙尘暴预警方法研究中,不仅考虑沙尘暴发生的动力因子-气象因子,也充分考虑沙尘暴发生的物质因素-地面状况。研究了地表植被状况与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强度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研究中用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对沙尘暴天气进行预报,提高了预警的准确率。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对沙尘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扩散进行跟踪观测,通过分析可判明沙尘暴起源、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是形成实用的沙尘天气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可行方法之一。本研究为沙尘暴监测与预警系统的业务运行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俊池;张婷婷;裴文龙;;传感器在火灾监测方面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2 ;知识快餐店[J];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11年09期
3 昆仑;沈海滨;;沙尘暴灾害与沙尘天气的防护[J];世界环境;2011年04期
4 ;欧空局卫星捕捉到“西游”中的撒哈拉沙尘暴[J];中国测绘;2010年06期
5 梁伟鹏;;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年19期
6 员灿美;张鲁岗;韩玉成;;条带开采地表岩移观测设计[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7 马忠友;;一种高炉热风阀漏水在线监测装置的应用及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8 张亦飞;王靓;先南;;水质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9期
9 郑霞;齐晔;;热工仪表的检修与监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10 古晓东;王鸿加;张陕宁;戴强;朱立峰;顾海军;王跃招;魏辅文;;放归大熊猫“盛林1号”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节律监测[J];四川动物;2011年04期
11 崔丽娟;张曼胤;赵欣胜;王义飞;李伟;李胜男;张岩;;湿地恢复监测与管理方法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11年03期
12 李莉;田爱华;;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19期
13 包良满;贾彦彦;雷前涛;刘江峰;李晓林;张元勋;张桂林;李燕;刘卫;;大气颗粒物中轻元素的PIGE分析[J];核技术;2011年07期
14 王改梅;张旭;;现代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J];硅谷;2011年15期
15 李邮;徐善中;;矮塔斜拉桥施工过程结构应力监测与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4期
16 李帅;胡列群;何清;胥志德;吴新萍;;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次强沙尘暴的辐射特性及气象要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1年04期
17 王忠斌;米玛次仁;;巴松错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质量的游客满意度动态监测[J];西藏科技;2011年05期
18 罗林勇;宋启堃;伦丽;;贵州省黔南州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实时监测共享系统研究[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19 郑海;肖春;张勇;张瑞锋;;利用植物含氟量监测大气氟化物污染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1年04期
20 冯彦东;;爆破振动对水工建筑物的影响和评价[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倾继祖;张宝文;;卫星遥感技术对沙尘暴的监测[A];首届气象仪器与观测技术交流和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付桂琴;;河北省西北大风沙尘暴和偏东大风沙尘暴对比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全浩;董旭辉;狄一安;唐莉;陈岩;王雁鹏;;关于沙尘暴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4 黄勇;孔庆欣;;多通道阈值沙尘暴监测及能力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赵光平;;生态演变与沙尘暴间的耦合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高涛;马清霞;李海英;李喜仓;司瑶冰;;气候变化对内蒙古沙尘暴时空分布影响的分析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赵光平;陈楠;杨建玲;李艳春;吴加敏;;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变迁与沙尘暴演变趋势[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路明;;我国沙尘暴发生成因及其防治策略[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郑新江;;气象卫星多通道信息监测沙尘暴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袁蕙;庄国顺;Kenneth A.Rahn;张兴赢;李永良;;沙尘暴和非沙尘暴中矿物气溶胶与污染气溶胶单颗粒物的组成和混合状态[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洪波;沙尘暴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2 周建忠;土壤风蚀及保护性耕作减轻沙尘暴的试验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吕植勇;磨粒检测数字化方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周月敏;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5 沈宁泽;基于MODIS数据的植被生长与东亚飞蝗发生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祥峪;富兰克林·D·罗斯福当政时期(1933-1945年)涉及环境的三个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牛生杰;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8 周楚;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娴波;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春;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时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 刘国华;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莉;改进医院感染监测与应急管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吴艳国;青海省格尔木地区土地荒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伍星;大跨度拱桥的施工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白雪峰;掩护式支架姿态监测与控制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7 晏明星;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唐山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侯晓楠;辽宁口岸2004-2007年出入境人员STD监测结果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9 林利;基于LabVIEW的混合动力汽车车载参数监控系统研发[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吴霄;电力系统谐波分析理论与监测治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贾图壁;今春沙尘暴监测运行早[N];华夏时报;2003年
2 李晔 姚萍 邵俊年;重拳出击沙尘暴[N];中国气象报;2002年
3 卢乃锰 魏景云;气象卫星怎样监测沙尘暴[N];中国气象报;2001年
4 李云平;内蒙古 激光雷达监测沙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卢乃锰 魏景云;巧借慧眼识黄沙[N];科技日报;2001年
6 记者 姚润丰 董峻;今年首次沙尘暴2985万人受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李松;沙尘暴过后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刘蔚;控制沙尘暴 关键在源头[N];中国环境报;2003年
9 ;浮尘、扬沙、沙尘暴的区别[N];中国水利报;2000年
10 ;沙尘暴的危害[N];大众科技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