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分析探讨低等六足动物的系统发生
【摘要】:原尾虫、双尾虫和跳虫(弹尾类)的系统发生以及双尾虫是否单系等问题一直
悬而未决,而这些正是解决关于六足动物是否单系、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关系
以及节肢动物中几大类群系统关系等争论的关键所在。
本研究中,我们测定分析了10种原尾虫(涉及蚖目、古蚖目和华蚖目三大类
群的6科9属),11种双尾虫(涉及康类、铗类和原铗类三大类群的4科10属)
和8种跳虫(涉及节腹亚目和愈腹亚目两大类群的7科8属)的18S rDNA全序列(约
2000bp)和28S rDNA部分序列(约400bp)。结合其它六足动物(无翅类衣鱼、古
翅类蜉蝣和新翅类蝗虫)以及节肢动物(甲壳动物、多足动物和螯肢动物的代表
物种)相关序列信息,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
进行分子系统发生关系构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I. 显著支持双尾虫、原尾虫、跳虫和狭义昆虫的单系性;II. 通过对原尾虫关
键类群的全面分析,支持蚖目和古蚖目的单系性,而华蚖科和富蚖科位于蚖目和
古蚖目之外,并且两科各自独立;III. 对双尾虫原铗类的中国八孔Octostigma
sinensis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介于康类和铗类之间,与铗类亲缘
关系更近。就我们所知,这是国际上首次对双尾虫的第三大类群原铗类的物种
进行分子序列测定分析;IV. 对于跳虫的系统分析显示,水生原(Podura
aquatica)与疣类近缘,位于节腹亚目内部。支持原总科[(原+疣)+棘
+球角]的单系性。愈腹亚目两科不形成单系,或者形成一支但支持率较低;
V. 双尾虫与原尾虫亲缘关系最近,而远离昆虫。所有分析中原尾虫与跳虫均不形
成姐妹群关系,不支持二者组成缺尾纲Ellipura(=近昆虫纲Parainsecta);VI. 在
I
WP=5
中科院博士论文 通过核糖体 RNA 基因序列分析探讨低等六足动物的系统发生
节肢动物中,六足动物与甲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与多足动物的亲缘关系更近。不
支持传统的缺角类(Atelocerata,=多足动物+六足动物)假说。六足动物不形成
单系,与甲壳动物部分类群交叉,三类低等六足动物与狭义昆虫明显分开。
|
|
|
|
1 |
熊燕;栾云霞;;跳虫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07年02期 |
2 |
宋大祥;;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J];生物学通报;2006年03期 |
3 |
尹文英;从泛甲壳动物新假说评述节肢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进展[J];动物学研究;2003年01期 |
4 |
刘建文,刘晓英,蒋国芳;六足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J];昆虫分类学报;2004年03期 |
5 |
吴云龙;;金龟子的行走表演[J];少儿科技;2007年05期 |
6 |
尹文英,谢荣栋,栾云霞;从弹尾纲和原尾纲的亲缘关系质疑缺尾纲(=近昆虫纲)的有效性(六足总纲)[J];昆虫学报;2004年06期 |
7 |
任国栋;宁靖;;部分具翅昆虫后胸足基骨片的分化与系统发育[J];昆虫分类学报;2011年02期 |
8 |
谢维;栾云霞;;节肢动物血蓝蛋白家族的组成与演化[J];生命科学;2011年01期 |
9 |
王辅;不正确的昆虫学术语应予纠正[J];昆虫知识;1981年03期 |
10 |
王辅;对“我对不正确的昆虫学术语应予纠正,的意见”的意见[J];昆虫知识;1982年06期 |
11 |
栾云霞,尹文英,付荣恕,谢荣栋,杨毅明;原尾纲高级阶元系统学的分子佐证[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
12 |
胡婧;刘念;黄原;;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与基因顺序分析[J];昆虫分类学报;2006年02期 |
13 |
栾云霞,岳巧云,谢荣栋,尹文英,张亚平,庞峻峰;从核糖体RNA基因序列探讨双尾虫的系统进化[J];中国科学C辑;2002年06期 |
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01年度资助重点科学基金项目一览表(26项)[J];生命科学;2001年06期 |
15 |
;生命科学2001年度第13卷总目录[J];生命科学;2001年06期 |
16 |
孙红英,周开亚,宋大祥;节肢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与系统发生重建[J];动物学研究;2003年06期 |
17 |
赖伟;《动物学名词》评介[J];动物学报;1998年01期 |
18 |
高艳;卜云;栾云霞;尹文英;;白符胚胎发育的形态观察(弹尾纲:等节科)[J];动物学研究;2006年05期 |
19 |
尚娜;周志军;;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研究策略[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20 |
贾少波;岳丽蕊;陈建秀;;跳虫分类简介[J];生物学通报;2009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