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种子萌发特性及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摘要】:毛乌素沙地与浑善达克沙地为我国著名的沙地。本文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防
治中常用的飞播植被恢复技术为突破口,研究飞播采用的主要植物种种子萌发与
幼苗出土对沙埋与水分的响应,以改善植被飞播恢复技术。近年来浑善达克沙地
快速发展的荒漠化进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应用统计方法对浑善达克沙
地荒漠化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
羊柴(Hedysarum leave Maxi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籽蒿
(Artimisia sphaerocephala Kasch)与油蒿(Artimisia ordosica Krasch.)为鄂尔多斯高
原广泛分布的植物种,也是该地区飞播选用的主要植物种。通过温室实验,对四
种植物萌发特性及出苗与水分和沙埋深度的关系进行研究,阐明了种子萌发的最
适水分条件和沙埋深度。四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最适宜的供水量都接近于当地
生长季的平均降水量(50mm/month);最适宜的沙埋深度为0. 5cm.1cm,羊柴、柠
条、籽蒿和油蒿的沙埋深度分别为:0. 5、 1. 0、 0. 5和0. 5cm。过多的水分和过深
的沙埋显著降低种子萌发与出苗,反映了四种植物对沙区环境的生态适应。基于
实验结果及当地气候特点,建议将鄂尔多斯地区的飞播时间由6月初提前至5月
中下旬,以提高飞播植物的出苗率。
近年来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加剧的趋势。通过对位于浑善达克沙
地中心区正蓝旗的自然和社会因子变化趋势的研究寻求该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
原因,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正蓝旗一些重要的气候及经济因子在近40年的变化
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过度放牧及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导致正蓝旗乃至浑善达
克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同时,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增温也是重要的诱因
之一。基于上述分析,对浑善达克沙地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和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X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