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米心水青冈—曼青冈群落的物种共存
【摘要】:Hutchinson早在1959就提出物种共存这一命题,它是群落尺度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关大量物种如何在同一群落内稳定共存的理论解释很多,例如竞争排除假说、资源异质性假说、中度干扰假说,以及补偿致死假说等等。物种共存问题是一个包含着生物与非生物等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本次研究从空间格局、地形异质性、土壤养分异质性以及动物(病原体等)对共存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神农架米心水青(Fagus engleriana)-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我国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中部山地与东部丘陵低山区的过渡地带,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3大分布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水青冈属(Fagus)植物为高大落叶乔木,我国是该种的起源及分布中心。研究我国的水青冈对于揭示世界水青冈属植物的起源、发育及分布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的群落中,乔木层共有高等植物46种。优势种主要集中在壳斗科(Aagaceae)、槭树科(Acer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及蔷薇科(Rosaceae)等5科,属米心水青冈及曼青冈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群落。群落的主要特点为物种丰富、结构明显; 乔木层第1层以米心水青冈为优势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占优势,第2及第3亚层则含有大量的常绿成份。
对两种优势种进行格局研究,发现曼青冈及米心水青冈总体上均表现为聚集分布,米心水青冈的聚集强度高于曼青冈,这与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及更新方式有关。优势种的聚集分布为其它种在群落中的共存创造了机会。
地貌单元和地形的局部变化影响着植被的分布。以永久性监测样地为基础,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模拟9 600 m2样地的地形表面,结果表明样地总坡向为西偏北30°,总坡度为40.01°,最大坡度为74.6°,最小坡度为18.2°,选择群落中24种植物与坡度、坡向及坡位等地形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不同的种对地形变化的反应不同,共可分为四个生态种组。
土壤异质性对物种共存也存在着影响,计算N,P,K,Ca和Mg等大量元素的半方差,发现这些指标都存在着一定的自相关性。变程的范围在15 m到200
|
|
|
|
1 |
何祥;土壤某些特征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2 |
张学雷,陈杰,张甘霖;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性质的多样性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
3 |
沈泽昊,张新时,金义兴;三峡大老岭森林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分析及其地形解释[J];植物学报;2000年06期 |
4 |
王雅丽,于明仕,赵卫泽;水土保持造林整地方法[J];黑河科技;2001年02期 |
5 |
安树青,王峥峰,朱学雷,洪必恭,赵儒林;土壤因子对次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7年02期 |
6 |
侯扶江,南志标,肖金玉,常生华;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8期 |
7 |
刘怿宁;乔秀娟;唐志尧;;寻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J];自然杂志;2010年05期 |
8 |
红梅;郑淑华;高安社;韩国栋;赵萌莉;王忠武;;锡林河流域草地地境的划分及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
9 |
子强;清治;;一个伟大女性的呐喊——现代生态科学的催生婆[J];环境;1997年11期 |
10 |
张庆费,曹登才,夏檑;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策略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1999年01期 |
11 |
王桂明;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1994年02期 |
12 |
赵运林,江发雨;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内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
13 |
;《生物多样性》期刊在京编委会纪要[J];生物多样性;1999年03期 |
14 |
韩德民,黄鹂;人口发展与生物多样性[J];生物学杂志;1999年04期 |
15 |
杜程鹏;生物多样性的野外测定[J];生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
16 |
徐世晓,赵新全,孙平,赵伟,赵同标;生物资源面临的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J];资源科学;2002年02期 |
17 |
倪正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新纪元[J];世界科学;2004年01期 |
18 |
庭仲孝,刘亚秋;社会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全球化与越南本土之间的关系[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4年04期 |
19 |
唐双娥;农业产业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兼谈《农业法》的完善[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20 |
ChristianKrner;司建华;;山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原因与功能[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