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落叶松林分布及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摘要】:
处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环球北方森林是大气CO2的重要碳汇。但是,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全球北方林北移,并由目前的大气CO2碳汇转为碳源。兴安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区北段的地带性植被,也是环球北方森林的组成部分,位于我国对全球变化敏感的区域,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湿润指数(WI),一月最低温度,七月最高温度和年降水量等环境变量为因子,比较分析了广义线性模型(GLM),逐步回归广义线性模型(SGLM),广义加法模型(GAM)和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对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的模拟效果。并结合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的未来情景对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分布进行了预估。同时,利用搜集到的生产力及相应的气候数据,在比较分析4个区域植被气候生产力模型对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效果的基础上,选择模拟效果和结构简单的区域植被气候生产力模型,引入林龄这一生物因子,建立了兴安落叶松林生物气候生产力模型,探讨了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广义线性模型,逐步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广义加法模型和分类回归树模型4个模型中,以广义加法模型模拟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最为准确。据此,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了兴安落叶松分布。在SRES-A2排放方案下,202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将减少58.1%,2050年适宜分布面积进一步减少99.7%;在SRES-B2排放方案下,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面积到2020年将减少66.4%,到2050年进一步减少97.9%。两种排放方案下,到2100年兴安落叶松适宜分布区将完全从我国消失。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S791.222
|
|
|
|
1 |
刘世荣,柴一新,蔡体久,彭长辉;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2 |
张新时;;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J];第四纪研究;1993年02期 |
3 |
冯林;杨玉珙;;兴安落叶松原始林三种林型生物产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5年01期 |
4 |
洪必恭,李绍珠;江苏主要常绿阔叶树种的分布与热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81年02期 |
5 |
曹铭昌,周广胜,翁恩生;广义模型及分类回归树在物种分布模拟中的应用与比较[J];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
6 |
倪健,宋永昌;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的分布与Kira指标的关系[J];生态学报;1998年03期 |
7 |
刘世荣,郭泉水,王兵;中国森林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研究[J];生态学报;1998年05期 |
8 |
蒋延玲,周广胜;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和全球变化影响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
9 |
王玉辉,周广胜,蒋延玲;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及其生态效益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
10 |
赵士洞,罗天祥;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研究方法[J];资源科学;1998年01期 |
|
|
|
|
|
1 |
王林生;宋忠利;李毓珍;马晓玉;;植物数量性状的QTL定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
2 |
张玉荣;罗菊春;喻锦秀;;资源冷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3 |
李齐发,谢庄;中国地方品种牛血液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1年04期 |
4 |
丁彪;王军辉;张守攻;孙晓梅;王笑山;刘淑梅;;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化学组成遗传变异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5 |
吕志华;;DNA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进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
6 |
杨书文;长白落叶松种源选择的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
7 |
杨书文
,鞠永贵
,张世英
,刘桂丰
,韩承伟
,孟繁荣;落叶松杂种优势的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8 |
詹静,杨传平;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9 |
刘世荣,柴一新,蔡体久,彭长辉;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10 |
陆志华,李莉,刘玉喜,齐立志;兴安落叶松组培繁殖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
|
|
|
|
1 |
贺庆棠,A.Baumgartner;中国植物的可能生产力农业和林业的气候产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2 |
丁宝永
,鞠永贵
,张树森
,张世英
,于维君;人工落叶松林群落结构的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
3 |
丁宝永,孙继华;水曲柳天然林生物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4 |
刘世荣,柴一新,蔡体久,彭长辉;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5 |
刘增力,朴世龙,方精云;中国冷杉、云杉和落叶松属植物的地理分布[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
6 |
刘世荣,郭泉水,王兵;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可能影响──Ⅰ─模拟CO_2实验技术以及细胞、叶片和个体生长对CO_2的响应[J];地理学报;1996年S1期 |
7 |
刘世荣,王兵,郭泉水;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生物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可能影响──Ⅱ─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生产力对大气CO_2浓度增加的响应[J];地理学报;1996年S1期 |
8 |
张新时;;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J];第四纪研究;1993年02期 |
9 |
潘维俦,李利村,高正衡,张相琼,唐东元;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产量及其生产力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78年05期 |
10 |
于振良,赵士洞;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柞树林动态模拟[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