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不同种群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与干旱诱导蛋白的分析
【摘要】:
沙棘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和亚洲亚热带的高海拔地区。沙棘能适应多种生态环境,能耐受多种逆境(如干旱、低温、高温和盐害等)。在中国,沙棘常常被用作植被恢复中的先锋树种而大量栽培。本文以中国沙棘为试验材料,探索沙棘适应干旱机制,以及沙棘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是否存在种群间的差异,同时试图通过分析干旱胁迫下沙棘叶片蛋白质表达变化探索沙棘适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
对三个分别来自低海拔湿润地区、低海拔干旱地区和高海拔湿润地区的中国沙棘种群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干旱胁迫能提高根冠比,比叶面积,降低平均叶面积和总生物量,提高沙棘的抗氧化性酶活性、脯氨酸含量、脱落酸(ABA)含量、降低光合作用,提高长期用水效率。实验中的这两个低海拔种群比高海拔种群抵抗干旱的能力更强,不同的种群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耐受干旱胁迫和过氧化胁迫。
在2004年度的实验中,干旱胁迫处理下,高海拔湿润种群(道孚种群)严重失水,生长也受到更大的抑制,非气孔因素在抑制光合作用方面占支配地位,抗坏血酸含量下降,ABA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比九寨沟种群的要高,这可能是因为道孚种群严重失水而引起的;而低海拔湿润种群(九寨沟种群)的体内水分状况几乎不受干旱的影响,生长情况也较道孚种群要好。
在2005年度的试验中,和高海拔湿润地区种群(道孚)相比较,低海拔干旱地区种群(定西)在叶片相对水含量、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保护性物质(脯氨酸,脱落酸)含量等方面都要高,光能热耗散能力也更强,而且气体交换参数(气孔扩散阻力和胞间CO_2浓度等)对干旱也更不敏感。
分析了干旱胁迫下沙棘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共发现319个蛋白质,有4个蛋白在干旱胁迫下消失(Putative ABCtransporter ATP-binding protein、Hypothetical protein XP-515578,热激蛋白Hslu219和一个没得到鉴定的蛋白),4个只在干旱胁迫下出现(没命名的蛋白质产物,对甲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NTrX和一个没得到鉴定的蛋白),46个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变化显著,包括32个干旱负调蛋白,14个干旱正调蛋白(3个Rubisco的大亚基、J-type-co-chaperone Hsc20、putative protein DSM3645-2335、putative acyl-COA脱氢酶、nesprin-2和两个没有得到鉴定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参与了氮代谢调控、抗氧化行物质的合成、脂肪酸β—氧化、核骨架构造、[Fe-S]基团组装、细胞分裂或作为分子伴侣和蛋白质酶起作用。putative ABC transporter ATP-binging protein、NtrX、nesprin-2和Hslu是本试验新发现的高等植物蛋白,我们主要从它们的保守结构域或在其他生物中的同源物来猜测它们的功能。实验结果为我们研究植物抗干旱机制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视野。
|
|
|
|
1 |
李根前,赵一庆,唐德瑞,聂向东;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生长过程与水热条件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2 |
胡文忠,孙福林;中国沙棘平茬复壮和施肥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03年S1期 |
3 |
赴日沙棘加工考察团;;日本沙棘加工考察报告[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88年03期 |
4 |
杨红文, 童成金,张有生,王宁, 贺永元;中国沙棘地理变异及种源试验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1995年02期 |
5 |
佟金权;中国沙棘种群种子性状稳定性研究初报[J];沙棘;1996年03期 |
6 |
吕荣森;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研究[J];园艺学报;1990年03期 |
7 |
陈进福;;中国沙棘结实特性与规律的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1992年04期 |
8 |
王太鑫,廉永善,陈学林;中国沙棘的胚珠和胚囊发育过程[J];沙棘;2000年02期 |
9 |
李根前,赵粉侠,李秀寨,韦宇;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2004年01期 |
10 |
黄铨,佟金权,杨培林,吕志农;山西省关帝山中国沙棘种群表型结构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2年05期 |
11 |
张虎林;;中国沙棘在黄土高原沙棘育种中的地位[J];人民黄河;1992年07期 |
12 |
邢菊香,王刚,蒋一涵,蓝登明;中国沙棘幼根生长特性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0年04期 |
13 |
黄铨;中国沙棘的地理变异[J];沙棘;2003年01期 |
14 |
黄铨;中国沙棘的性状变异与演化趋势[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
15 |
杨茂生;高国雄;;沙棘造林技术32问[J];沙棘;2007年01期 |
16 |
卢顺光;中国沙棘代表团访问玻利维亚[J];沙棘;1997年01期 |
17 |
刘琦;;中国沙棘雌株扦插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0期 |
18 |
利民;中国沙棘开发利用与生态工程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沙棘;2002年02期 |
19 |
张李华;;俄罗斯大果沙棘与中国沙棘的干旱适应性比较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0年03期 |
20 |
周银莲,阮大津,杨炳才,王守宗;中国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