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三种雌雄异株榕树榕—蜂互惠共生系统稳定机制的研究
【摘要】:榕树与榕小蜂是研究动植物协同进化的经典材料之一。本文以西双版纳三种雌雄异株榕树和它们的传粉榕小蜂及非传粉小蜂为实验材料,采用人工套袋梯度放蜂实验方法和生物测微技术,主要从榕树与榕小蜂的生物学及生态学两个方面展开对雌雄异株榕树榕—蜂共生系统稳定机制的研究。另外,通过对不同程度生境干扰下斜叶榕各种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斜叶榕小蜂群落的组成变化,以及该变化与生境干扰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三种雌雄异株榕树及其传粉榕小蜂繁殖特征的协同进化:在三种雌雄异株榕树中,雌花期雌雄株榕果的进蜂量(繁殖性雌蜂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且榕果直径与进蜂量二者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鸡嗉子榕及对叶榕中,在进蜂量1-6只/果时,随着繁殖性雌蜂数量的增加,榕树种子及传粉榕小蜂雌蜂后代的平均数量显著增加,各自占总雌花的比例也显著增加,每个梯度种子数量都显著高于雌蜂后代数量,而在斜叶榕中二者数量呈下降趋势,且种子与雌蜂后代数量无显著差异;三种榕树中,平均每只繁殖性雌蜂产生的种子及雌蜂后代数量都呈下降趋势,但平均每只繁殖性雌蜂产生的种子数量都高于雌蜂后代数量。因此在直径较大的雌雄异株榕树中,榕树可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与Herre (1989)对12种雌雄同株榕树的相关研究比较,在繁殖性雌蜂数量较高时雌雄异株榕树产生种子及雌蜂后代效率更高。
2.榕树不同繁育系统雌花花柱长度与繁殖率的比较:1)两种雌雄同株榕树传粉小蜂产卵器长度显著高于两种雌雄异株的,且雌雄同株榕树雌花花柱长度变异高于异株的;2)两种雌雄同株榕树雌花花柱呈单峰分布,雌花花柱长度变异高于产卵器长度变异;两种雌雄异株榕树雌花花柱呈双峰分布,雌花花柱长度变异高于小蜂产卵器长度变异;3)两种雌雄同株榕树在传粉小蜂产卵器可及雌花花柱长度比例方面占更高优势可更有效地产生瘿花,而雌雄异株榕树产生种子的优势更强。研究表明:在产卵器长度及雌花花柱分布方面,雌雄异株榕树优势更强,但是在繁殖率方面没有绝对的优势。
3.生境干扰对斜叶榕小蜂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对榕蜂互惠共生系统的意义:斜叶榕小蜂群落包括一种传粉榕小蜂(Liorrhopalum gibbosae)及六种非传粉小蜂,分别是Sycoscapter sp.1, Philotrypesis ravii, Philotrypesis sp.1, Neosycophila omeomorpha, Sycophila sp.1,和Walkerella sp.1。生境干扰大的地方特征为温度较高,遮荫度较低,噪音较大。随着生境干扰程度的增加,榕小蜂群落对于生境干扰的反馈是相当复杂的,干扰程度与传粉榕小蜂及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比例间并不呈简单的负相关关系,但在干扰更为严重的地方传粉榕小蜂的性比却有显著增加。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干扰对榕小蜂群落变化的影响不呈规律的变化,揭示生境干扰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待于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4.斜叶榕榕蜂繁殖率的变化及其在榕树进化中的意义:斜叶榕中雌雄株榕果,同一棵树榕果的雌花总量没有显著差异;随着繁殖性雌蜂数量的增加,雌蜂后代数量及比例有显著下降,种子的数量及比例没有显著差异;与放蜂的实验果相比,自然果的种子及雌蜂后代的数量和比例最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结合Herre对分布于美洲的12种雌雄同株榕树的繁殖率的变化,及Yu等对雌雄同株异株榕树进化关系的推测,我们推测斜叶榕很可能处于雌雄异株向同株转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
|
|
|
1 |
尧金燕,赵南先,陈贻竹;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协同进化与系统学研究进展及展望[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2期 |
2 |
侯堂云;杨大荣;;探秘榕树家族[J];大自然;2008年01期 |
3 |
李宏庆,马炜梁,陈 勇;论中国的榕树和相关动物的综合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2年02期 |
4 |
尧金燕,赵南先,方位宽,陈贻竹,邓源,贾效成,于慧;榕树与其共生小蜂的利益冲突及资源分配[J];云南植物研究;2004年05期 |
5 |
杨大荣,李朝达,杨兵;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榕树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7年02期 |
6 |
黄劲松;;南国有榕树[J];大自然;1997年04期 |
7 |
赵平,孙谷畴,曾小平,彭少麟,莫熙穆,李煜祥,郑中华;两种生态型榕树的叶绿素含量、荧光特性和叶片气体交换日变化的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
8 |
黄安雄;;古榕树与绿色图腾[J];椰城;2007年12期 |
9 |
别利亚耶夫;小心植物“报复”[J];科学大观园;2005年18期 |
10 |
魏作东,杨大荣,彭艳琼,徐磊;榕树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J];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
11 |
林淑玲;赵南先;陈贻竹;尧金燕;贾效成;;榕树(Ficus)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在协同进化研究上的意义[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
12 |
杨大荣,李朝达,韩灯保,姚瑞英;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1999年02期 |
13 |
陈和杰;祝边疆;阮志平;;榕树与榕小蜂共生体系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J];武夷科学;2006年00期 |
14 |
林潇;园林造景中的榕根造型[J];植物杂志;1998年01期 |
15 |
陈勇,李宏庆,马炜梁;福建省6种榕树及其传粉小蜂共生体系的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6 |
马光昌;胡好远;黄大卫;;昆虫对榕树的适应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7 |
李洪谱,曹明翠,罗风光,徐军,李再光;无冲突4端口榕树开关网络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1994年04期 |
18 |
张丽霞,管志斌;西双版纳药用榕树资源[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年02期 |
19 |
刘扬武;;云南观榕树[J];生态经济;2007年11期 |
20 |
陈勇,李宏庆,马炜梁;榕树传粉生物学的特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