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西双版纳的不同地点选取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常绿阔叶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碳贮量调查,其中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各2块,共建立了6块固定样地。通过对这6块样地的植物群落的碳贮量及其分配规律的研究,结论如下:
(1)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生物量分别为209.24 t·hm~(-2)、241.38 t·hm~(-2)和314.76 t·hm~(-2),其中乔木层的生物量均占92 %以上,可见群落的总生物量取决于乔木层的生物量。乔木层的生物量随群落林龄的增长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林龄的增长呈波浪式增加,而凋落物和粗死木质残体的生物量均在中龄林最高。
(2)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群落乔木层的平均碳含量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茎、枝、根的碳含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即成熟林的碳含量最高,分别为52.96±1.50 %、53.03±2.18 %、51.97±1.72 %,中龄林次之,分别为51.51±2.05 %、52.79±1.83 %、51.51±2.05 %,幼龄林最低,分别为51.35±1.65 %、50.61±6.12 %、51.25±2.58 %;而叶的碳含量表现为中龄林最高(54.23±4.03 %),成熟林次之(53.77±4.01 %),幼龄林最低(52.07±4.80 %);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灌木层中各器官的平均C含量分别为51.28±0.14 %、51.86±0.82 %、52.07±1.12 %;草本层中各器官的平均C含量分别为47.88±2.55 %、50.59±1.01 %、50.24±2.28 %;凋落物的平均C含量分别为46.95±11.19 %、47.26±12.33 %、47.11±9.9 %;粗死木质残体的平均C含量为分别为51.79 %、54.23 %、53.79 %;土壤中各层次的C含量随土壤层次加深而降低,其中0 ~ 10 cm的C含量为2.09±0.63 %,10 ~ 20 cm的C含量为1.35±0.34 %,20 ~ 30 cm的C含量为1.03±0.23 %,30 cm以下C含量下降趋势减缓,在90 ~ 100 cm下降至0.37±0.05 %。
(3)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碳贮量的器官分配规律为:茎枝根叶。茎的碳贮量远远高于其他器官,是构成乔木层碳贮量的主体,均占乔木层碳贮量的60 %以上,枝的碳贮量次之,根的碳贮量略低于枝,叶的碳贮量则远远低于其它器官,不到乔木层碳贮量的5 %;并且茎的碳贮量随林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枝和根的碳贮量随林龄的增长略有增加,叶的碳贮量随林龄的增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茎的碳贮量远远高于其它器官。
(4)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碳贮量的径级分布趋势是一致的:小径级的株数多而生物
|
|
|
|
1 |
张修玉;许振成;宋巍巍;管东生;赵晓光;胡习邦;张钢锋;;西双版纳紫茎泽兰生物量收获的样方选择与模型[J];草业科学;2010年10期 |
2 |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
3 |
冯志立,郑征,唐建维,宋启示,张建侯;西双版纳白背桐群落生物量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
4 |
欧晓昆;西双版纳保护植物特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S1期 |
5 |
梁妮;王卫斌;倪金碧;田昆;;西南桦纯林与西南桦+肉桂混交林幼林期的生物量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7年02期 |
6 |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
7 |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方晰;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4期 |
8 |
马明东;江洪;刘跃建;;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布[J];林业科学;2008年03期 |
9 |
黄俊辉;邹发生;;西双版纳勐养旱季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林下鸟类群落组成和特点[J];动物学研究;2010年03期 |
10 |
杨晓菲;鲁绍伟;饶良懿;耿绍波;高东;冯宗红;;河南省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0年02期 |
11 |
王斌;杨校生;;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比较[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
12 |
徐正会,胡刚,于新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蚂蚁群落生物量和生态功能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9年06期 |
13 |
朱华;;“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问题讨论[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1期 |
14 |
林源祥;;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植被与绿化规划[J];中国园林;1993年01期 |
15 |
余东莉;张培松;范萍;郭琼芝;;西双版纳金线莲分布及利用现状[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5期 |
16 |
王兵;王燕;郭浩;赵广东;白秀兰;;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17 |
吴小山;黄从德;;退耕还林地桦木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贮量与空间分布[J];生态学杂志;2007年03期 |
18 |
谢军飞;李玉娥;李延明;高清竹;;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与固碳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19 |
张林;王礼茂;王睿博;;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
20 |
何斌;吴庆标;黄秀英;张丽琼;崔娟梅;李书玲;梁志诚;莫柳园;;杉木二代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的动态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