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榕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学及其在果实性状进化系统学检验中的应用
【摘要】:
桑科榕属(Moraceae, Ficus)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具有极其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关键类群,这个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存在着分歧。1965年Corner提出的“四亚属”分类系统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2003年Berg结合分子和形态学两方面数据对Corner的分类系统作出了修订,提出了“六亚属”分类系统,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的试验数据支持。本研究以Berg分类系统中榕组的13个种和上述两分类系统中有分歧的25个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nr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和叶绿体DNA trnL-F两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探讨榕属的系统演化关系。对所得的序列矩阵采用MP(Maximum Parsimony)和Bayesian两种方法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最终选定ITS- trnL-F联合矩阵的Bayesian分析结果作为后续统计学分析的基础。结果表明,系统树均由6个主要分支组成,基本支持Berg(2003)的分类系统。本研究支持Berg(2003)无花果亚属榕组的组内分类,即将该组分为两个亚组。同时研究表明在形态学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单系类群的榕组有可能是一个复系类群。F. tikoua在系统树上所处的位置暗示果实着生位置这一性状在榕属植物的形态学分类中可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以联合序列矩阵的Bayesian分支树为基础,应用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Methods, PCMs),分析果实和叶片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榕属植物的果实与叶片大小均受到系统因素的强烈影响,h2值分别为0.61和0.68。果实与叶片大小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342,p0.05)。但是叶片性状较果实大小更大程度上表现出对系统因素的依赖性。
|
|
|
|
1 |
孙殿富;陈明利;武明;;无花果及其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1999年03期 |
2 |
范文月;周成杰;王迎春;;内蒙古2种白刺间自然杂交类型的分子验证[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5期 |
3 |
汪劲武;;桑科植物漫语(上)[J];生命世界;1988年02期 |
4 |
谭英;王智;隋学艺;胡光万;MOTLEY Timothy;龙春林;;单种属弥勒苣苔属系统位置研究:基于分子和细胞学数据(英文)[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年05期 |
5 |
田扬捷,杨虹,吴秀娟,李道棠;综合应用ITS及16S rDNA进行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4期 |
6 |
崔永春;;药食兼用无花果[J];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11期 |
7 |
;无花果可能是第一种被人类驯化的作物[J];自然与科技;2006年04期 |
8 |
沈培青;;无花果及其传粉[J];生物学通报;1984年05期 |
9 |
王业遴;马凯;姜卫兵;;江苏省海涂地区创建无花果生产基地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9年02期 |
10 |
潘大任,徐基仁;海关车辆自动识别系统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1 |
王陆,王美华;ITS系统中基于关系模型的知识表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12 |
李洪杰;于洪洲;何敬贵;;无花果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1年09期 |
13 |
匡治州,许杨;核糖体rDNAITS序列在真菌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4年02期 |
14 |
П.Е.莫罗佐夫;予拔;;生长在墙壁上的树[J];生物学通报;1955年12期 |
15 |
曲萍;;智能教学系统的发展趋势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0期 |
16 |
陶泽明,裴玉龙,杨振兴;GIS在交通工程领域的几项应用探索[J];东北公路;2002年02期 |
17 |
陈志彤,陈坚,郑伟文,肖华山;泽泻18S-26SrRNA及其ITS片断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8 |
袁方;计算机辅助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
19 |
刘忠,汪小全,陈之端,林祁,路安民;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ITS区序列证据[J];植物学报;2000年07期 |
20 |
郝刚,张奠湘,郭丽秀,张明永,邓云飞,文香英;紫荆属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英文)[J];植物学报;2001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