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成六三  
【摘要】:退耕还林(草)工程是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工序最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之一,对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对后续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制定、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地处陕北黄土丘陵区的研究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统计年鉴资料,并结合野外参与式农户调查和退耕地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实地测定,采用耕地压力指数和定位理论模型等方法,对该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对后续政策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 ⒈在分析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因子—植被、土壤和水文动态变化过程基础上,采用生态经济方法估算出了研究区(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和子洲县)退耕还林(草)工程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改善局地小气候六大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分别为72×10~8元、83×10~8元、80×10~8元、116×10~8元、97×10~8元、91×10~8元。其中,固土保肥价值量最高(50%~92%),其次是固碳制氧(7%~48%),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局部小气候总和价值不到3%。 ⒉对比分析了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农业产业比重、农户收入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GDP等经济指标的变化特征,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运用通径分析和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1998-2008年米脂县、绥德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和子洲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其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系数分别为50.5%、23%、4.2%、47%、5%和36%;对其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能力分别为2.1人/hm~2、1.1人/hm~2、1.1人/hm~2、2.2人/hm~2、0.3人/hm~2和3.2人/hm~2。 ⒊利用定位理论模型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引发的主要社会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1998-2008年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和子洲县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满意度分别为0.85、0.91、0.8、0.81、0.83、0.82;另一方面,得出1998-2008年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和子洲县实施退耕粮食补贴对降低县域耕地压力所起的作用比较显著,吴堡县和清涧县不显著。 ⒋采用频率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构建了由生态效益指标——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经济效益指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GDP与第一产业产值的比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社会效益指标——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户对工程满意度等指标构成的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其综合效益评价评分顺序:子洲县(73.5)﹥米脂县(73.3)﹥吴堡县(67.7)﹥清涧县(62.5)﹥绥德县(59.1)﹥佳县(51.3)。结果表明综合效益得分高的,其单项效益不一定高;综合效益得分低的,其单项效益不一定低。综合效益评价对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⒌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政策效率和建设速率。研究表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投入产出比例为1:20以上,工程政策取得了很高的效率,但粮食补贴折成现金兑换政策对低收入的退耕农户有效性较低。1998—2008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速率不同程度影响了区域粮食生产。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议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科学规划和实施,并加大今后财政的扶持力度以巩固现有成果,特别是生态成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新棉;王静华;杨莹光;;农村发展沼气综合效益评价[J];河北农业科技;2007年05期
2 刘胜清;;农区林业综合效益的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1991年04期
3 陈会英,周衍平;萝藤乡生态经济建设综合效益评价与模型分析[J];生态经济;1995年06期
4 袁平夫;叶仁南;曾长荣;胡晓青;;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5 陈晓林;周蓉;李安乐;李如锋;;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以重庆市石柱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6 周飞;陈士银;钟来元;吴明发;;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7 饶素玉;罗细芳;;退耕还林不同植被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J];华东森林经理;2009年03期
8 于兴华;;浅谈景电灌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方水经济效益的必要性[J];甘肃科技;2009年21期
9 苏少青;林碧珊;陈正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南方农村;2011年01期
10 剡溪;;中国林学会1986—1990年重点学术活动项目[J];华东森林经理;1987年04期
11 向成华;川中浅丘区不同林分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1996年01期
12 赵阿丽;;关中灌区改造工程综合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5期
13 王泽福;;城市林业与房地产复合经营系统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03期
14 左欣艳;高敏华;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15 王慧;郭晋平;;抚育间伐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综述[J];山西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16 路姗姗;许景伟;李传荣;晏辉;胡丁猛;付裕;;农村庭院绿化综合效益的初步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08期
17 王岩;魏忠平;潘文利;范俊岗;;海岸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辽宁林业科技;2010年05期
18 谢恒星;蔡焕杰;张振华;;温室甜瓜加氧灌溉综合效益评价[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11期
19 周新年;蔡瑞添;巫志龙;郑丽凤;陈金太;林海明;周成军;;天然次生林考虑伐后环境损失的多目标决策评价[J];山地学报;2010年05期
20 梁彦庆;黄志英;冯忠江;李灿;;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晶;祁毅;曹大贵;徐建刚;;城市内河整治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谢又平;;医院综合效益评价分档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姚国庆;洪求兵;纵兆辉;黄涛;祝松;陈文敏;蒋红卫;;建立军队医学科研设备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想[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4 徐鹏;覃事娅;;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陶建国;李伟平;刘钧力;;黑龙江航空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赵建宁;;鄱阳湖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苏绣;詹长根;;农地整理项目的效益综合分析及评价——以国家投资武汉市江夏区桂山村项目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陈晓光;谢海巍;;多级关联灰度评价法在沙漠公路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胡发甫;胡成器;叶荣发;张律平;;北京西单地铁车站浅埋暗挖施工综合效益评价[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92年
10 李四美;赵彩艳;张红方;;农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黄坡区罗汉寺街伏马整理项目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薛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2 陈小红;洪雅县退耕还林效益动态研究与综合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3 杨田;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徐伟;北京市典型风沙危害区景观动态及驱动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马利强;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农林复合系统持续经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6 冯峰;河流洪水资源利用效益识别与定量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陆建红;基于生态友好的北运河闸坝调度与清污轮灌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阿丽;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和灌溉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厉剑;前房子220kV变电站项目综合效益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3 曾善静;广西石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D];广西大学;2003年
4 张燕妮;大型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玉婷;和林格尔县土地整治模式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玉民;黄土高原400—500mm降水带内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评价及其结构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陈欢;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碱化土壤示范区的综合效益评价[D];清华大学;2005年
8 唐少君;陕西省白河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张花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长安大学;2007年
10 白丽娜;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先美;开展大庆及周边地环项目综合效益评价[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王钦步 潘代厂 程龙;安徽明确投资效益审计重点[N];中国审计报;2007年
3 自治区征地事务中心 滕健;基于熵值法的乌鲁木齐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4 丁洁;太重集团制定销售收入实现300亿元发展战略目标[N];太原日报;2009年
5 顾燕;浅析农开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标准[N];中国审计报;2006年
6 李康明;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省级专家评审[N];乐山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悦森 万冲;既树木又育人[N];黑龙江日报;2006年
8 宋尚平 徐刚;山东东营“三网”绿化相关研究通过评审[N];中国花卉报;2010年
9 记者岳振贵阳;贵州:“十一五”将建沼气池20万口[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市发改委社会处副处长 田雁;处理好政府定位与社会化运作关系[N];长江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