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来源
【摘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植被恢复是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改变了本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累积量,而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有关深层土壤有机碳研究开展较少,深层土壤有机碳累积过程尚不清楚,有可能导致区域土壤碳储量估算的偏差。本文针对土壤固碳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黄土高原土壤固碳效益评估需求,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及分析测定,采用13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年限下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累积动态,辨析深层土壤有机碳来源,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壤碳储量估算及土壤固碳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
(1)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SOC储量在剖面上分布均表现为:0~100cm内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变化范围为5.10~12.85t hm-2;而在100~400cm则稳定于5.12~6.13t hm-2之间,不同层次间仅存在轻微波动。
(2)随土壤深度增加,浅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降低,深层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储量很高,约占0~400cm剖面土壤有机碳的60%。其中80~10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深层100~200cm和200~40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是0~100cm5个土层中与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一层,可用于估算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
(3)人工刺槐林、柠条林和自然撂荒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坡耕地,而深层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上升趋势,人工刺槐林和柠条林100~400cm土壤有机碳平均累积速率分别为0.14t hm-2a-1和0.19t hm-2a-1。在估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考虑深层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否则会严重低估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
(4)在人工刺槐林土壤剖面中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坡耕地δ13C值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人工刺槐林表层土壤有机碳来源于林地凋落物和根系的比例为69.6%,深层1~3m内土壤有机碳来源于林地凋落物和根系的比例远远小于表层,约分布在7.0~17.0%的范围内。
|
|
|
|
1 |
李随民;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马忠社;;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
2 |
牛巧鱼;澳大利亚对雨养棉区深层土壤的氮与水分含量的监测效益[J];棉花学报;2000年01期 |
3 |
王义祥,翁伯琦;福建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J];福建农业学报;2005年01期 |
4 |
严昶升;介绍一种深层土壤容积取土钻[J];土壤通报;1979年02期 |
5 |
程积民;宁南黄土丘陵区造林技术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6年03期 |
6 |
徐勇,RoyC.Sidle,景可;黄土丘陵区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S1期 |
7 |
吴钦孝;刘向东;施立民;;浅谈固原县东部黄土丘陵区的林业发展方向[J];宁夏农林科技;1982年04期 |
8 |
杨文治,韩仕峰,侯宝华;杏子河流域的土壤水分资源与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1984年04期 |
9 |
王绍中;;黄土丘陵旱区土壤营养元素状况与化肥施用[J];河南农业科学;1984年10期 |
10 |
;综合应用现代技术加速黄土丘陵区固原县农业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86年Z1期 |
11 |
赵更生;兰晓泉;郑剑英;徐福利;段建南;;黄土丘陵区旱地肥料效应与合理施肥[J];水土保持研究;1989年01期 |
12 |
陈国良;山仑;巨仁;刘忠民;王继武;侯庆春;黄凯;袁秉政;郭保安;;黄土丘陵区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定位试验的效益与启示[J];水土保持研究;1990年01期 |
13 |
祁德才;;黄土丘陵区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力的途径与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1992年03期 |
14 |
焦菊英;刘元保;唐克丽;;小流域沟间与沟谷地径流泥沙来量的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1992年02期 |
15 |
鲁向平;吴存良;;黄土丘陵区果树发展可行性评估[J];陕西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
16 |
刘梅;范兴科;;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1992年02期 |
17 |
鲁子瑜,关秀琦,程积民,马志仁,刘克俭,郭鹏;黄土丘陵区集流整地造林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3年02期 |
18 |
刘东海;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增产培肥措施[J];农家参谋;1994年05期 |
19 |
陈云明,吴钦孝,刘向东;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水热效应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5年04期 |
20 |
吴钦孝,赵鸿雁,魏坤;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灌木林生态适应性评价[J];宁夏农林科技;199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