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等高线曲率的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为基础的数字地形分析(DigitalTerrain Analysis, DTA)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基于数字化地形图上的等高线通过插值建立规则格网DEM,是最常见的DEM建立方法,其中栅格尺寸的确定是建立DEM的最基本问题之一,等高线曲率的计算则是合理设置栅格尺寸的基础。
本文对矢量等高线曲率的科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DEM建立过程中定量表征等高线的复杂程度和信息含量、合理设置栅格尺寸参数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并界定了等高线曲率的概念,总结了常见地形曲率(如剖面曲率、平面曲率和正切曲率)与等高线曲率的区别和联系。
(2)以曲率的数学概念为基础,提出了计算矢量等高线曲率的圆拟合算法,利用编程方法实现了基于矢量等高线和规则格网DEM的等高线曲率计算。
(3)在县南沟流域典型实验样区,通过对比基于矢量的和多种栅格尺寸DEM的等高线曲率,发现黄土丘陵II副区2.5m栅格尺寸DEM上的等高线曲率与1:1万地形图的曲率最接近。
(4)在多种复杂程度地貌类型区,等高线曲率与相关地形属性指标的比较表明,等高线曲率与沟壑密度、平面曲率和坡向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与研究区平均坡度的关系不明确。
|
|
|
|
1 |
陈海燕,万刚;利用等高线数据自动生成地性结构线的算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3年03期 |
2 |
王庆国,黄仁涛;基于等高线的几个自动推理问题[J];测绘通报;2004年01期 |
3 |
卢林,吴纪桃,柳重堪;基于特征的等高线数据聚类方法[J];测绘学报;2005年02期 |
4 |
夏春林;王雪;叶长青;;等高线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J];矿山测量;2007年01期 |
5 |
安晓亚;孙群;肖强;赵国成;;一种基于启发式算法的等高线局部内插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
6 |
陈莉;乔小艳;毛建;;等高线抽稀算法研究[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9年04期 |
7 |
黄丽娜;费立凡;;采用3维Douglas-Peucker算法的等高线综合[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年06期 |
8 |
闫吉星;李锡伟;徐剑平;;基于等高线树的洼地判别方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3期 |
9 |
王文达;贾建红;;等高线的自动综合[J];北京测绘;2010年03期 |
10 |
杨敏;艾廷华;刘鹏程;成晓强;;等高线与水网数据集成中的匹配及一致性改正[J];测绘学报;2012年01期 |
11 |
白芷绮;;测绘内业中关于等高线批量自动连接处理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年04期 |
12 |
郭沛沛;李成名;殷勇;丁圣陶;;基于相邻关系的等高线树建立算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5期 |
13 |
何津;费立凡;黄丽娜;刘一宁;赵飞;;三维Douglas-Peucker算法的等高线间接综合方法研究[J];测绘学报;2013年03期 |
14 |
安敏,张永强;等高线数据压缩算法的分析与应用[J];测绘通报;1994年06期 |
15 |
牛莉婷;王明孝;曾端阳;高晨;黄定军;;一种抗压缩的等高线数据盲水印算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年12期 |
16 |
王玉海,王耀革,崔平非;基于多进制小波的等高线数据简化[J];测绘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
17 |
刘建军,王东华,商瑶玲;数字化等高线质量的软件自动检查方法[J];测绘科学;2001年04期 |
18 |
柯希林,严辰,金澄;数学形态学在等高线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3年11期 |
19 |
刘建军,陈军,王东华,乔朝飞,商瑶玲;等高线邻接关系的表达及应用研究[J];测绘学报;2004年02期 |
20 |
郭庆胜;于江佩;徐峥;;等高线图形综合策略的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