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全新世气候影响下的黄土沉积速率
【摘要】:
陕北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黄土沉积速率是确定容许土壤流失量的基础。全新世以来气候波动变化,对黄土的沉积和发育造成一定影响,而该时期形成的土壤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需要探讨全新世气候影响下的黄土沉积速率。可为容许土壤流失量的确定以及进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及数据支撑。
本研究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洛川县、中部延长县、北部横山县分别设置A、B、C、D共4个土壤剖面,通过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利用~(14)C测年技术,对全新世以来各剖面不同气候影响下的黄土沉积速率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对塬面剖面A、B、D的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以及土壤CaCO_3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CaCO_3含量随土壤年龄变化,反映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成土作用产生影响;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随纬度的变化均表明成土作用由南向北逐渐减弱。该结果为进一步进行全新世气候变化以及黄土沉积速率时空变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分别计算各种气候替代指标的Hurst指数和分形维数,并对各气候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了各气候替代指标对各气候要素的指示关系。选取磁化率、碳酸钙含量、总有机碳含量和0.01~0.05 mm粗粉粒含量作为气候替代指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A、B、D三个剖面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A和B剖面10000 a B.P.~8500 a B.P.为变暖期;8500 a B.P.~3000 a B.P.温湿大暖期;3000 a B.P.以来为变冷干期;而D剖面表现为,8000 a B.P.~4000 a B.P.为温湿大暖期,4000 a B.P.以来为变冷干期,其时间差异可能是由于D剖面比A、B剖面相同时期的埋藏土壤年龄偏老而造成的。
(3)运用土壤深度-年龄曲线法,得到各剖面全新世以来不同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速率,A、B、D剖面全新世平均黄土沉积速率为0.0179 cm/a、0.0153 cm/a、0.0213 cm/a。该研究区黄土沉积速率分布图表明,黄土沉积速率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并且在中部出现了极低值点。利用磁化率重建历史时期降雨量变化状况,并根据降雨量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分析了地质时期土壤侵蚀情况,详细讨论了土壤侵蚀对各气候时期的沉积速率的影响,发现此极低值是由该地区地质时期土壤侵蚀造成的。因此,黄土沉积速率受到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土壤深度-年龄曲线法得到的黄土沉积速率可以对这一综合结果进行精确地定量表达。
(4)首次通过塬面和坡面对比研究,利用土壤年龄、黄土沉积速率以及气候替代指标,复原了12000 a B.P.以前C剖面所处坡面的地貌,并且发现该坡面12000 a B.P.以来由于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共同作用,导致土壤侵蚀速率大于沉积速率,为定量研究地质时期土壤侵蚀及地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通过计算土壤流失量与黄土沉积量的比值,定量探索了区域及流域土壤侵蚀危险度。结果表明,洛川县、延长县和横山县土壤侵蚀危险度分别为14.1、43.3和24.8,均远远大于1,因此该地区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随着对燕沟流域治理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危险度Vdan值由1997年的28.8逐渐降低到2007年的0.2,土壤侵蚀已不具危险性,因此治理效果较好。
本论文研究为确定土壤容许流失量以及明确土壤的发生、发育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定量研究地质时期地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黄土沉积速率在土壤侵蚀危险度评价方面的应用可以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157
|
|
|
|
1 |
管东红,奚晓霞,郝永萍,方小敏,李吉均,余丹林;北塬剖面碳酸钙记录的末次间冰期气候不稳定性[J];冰川冻土;1996年02期 |
2 |
冯新灵;罗隆诚;邱丽丽;;成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R/S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
3 |
赵景波;黄土地层中的CaCO_3与环境[J];沉积学报;1993年01期 |
4 |
赵景波;风化淋滤带地质新理论—CaCO_3淀积深度理论[J];沉积学报;2000年01期 |
5 |
戴雪荣,李吉均,俞立中,师育新,王家澄;兰州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00年01期 |
6 |
孙东怀,鹿化煜,David Rea,孙有斌,吴胜光;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
7 |
黄成敏,龚子同;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育过程的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
8 |
程先富,史学正,王洪杰;红壤丘陵区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
9 |
王建力,李吉均,方小敏;临夏盆地早更新世东山古湖沉积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J];地理科学;1998年04期 |
10 |
许炯心;;降水—植被耦合关系及其对黄土高原侵蚀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
|
|
|
|
|
1 |
朱晓华,杨秀春;水旱灾害时间序列的分形研究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2 |
伍光和;祁连山新冰期冰碛的初步观察[J];冰川冻土;1984年02期 |
3 |
孙建中;中国北方末次主气候旋回气温曲线的初步恢复[J];冰川冻土;1985年04期 |
4 |
刘晓宏,秦大河,邵雪梅,赵良菊,陈拓,任贾文;西藏林芝地区近350a来降水变化及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
5 |
易顺民,唐辉明;冻土粒度成分的分形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冰川冻土;1994年04期 |
6 |
奚晓霞,穆德芬,方小敏,李吉均;早更新世东山古湖氯离子含量变化与季风演化[J];冰川冻土;1996年02期 |
7 |
左永忠, 刘春兰, 陆贵巧, 刘滨;保水剂蘸根对苗木保湿效果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8 |
李祚泳,邓新民;自然灾害时间分布序列的分形特征探索[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9 |
陈文秀,郝克俊,田宏;近100年四川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0 |
史志华,蔡崇法,蔡强国,丁树文,王天巍,张光远;GIS支持下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的分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