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
【摘要】:借助系统集成和过程革新,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在化工(液体燃料)生产、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领域交叉层面寻求煤炭资源高效洁净利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逐步成为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等重要科研项目,针对多联产系统开拓与集成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集成基础理论、系统特殊规律以及新系统开拓等三个方面研究。
研究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化学能梯级利用原理。首先系统阐述“组分对口、分级转化”、“品位对口、梯级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与污染物控制一体化”的多联产系统集成原则思路;然后深入探讨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化学能品位梯级利用机理,从分析关键过程之间的化学能利用关联关系入手揭示系统内化学能品位变化规律,以能的品位梯级利用为核心建立了表征多联产系统化学能利用收益的梯级利用特征方程。
研究分析若干典型煤基甲醇—动力多联产系统,探讨现有并联型多联产系统的性能提升潜力与主要改进措施;侧重分析串联型多联产系统集成特点,探讨联产系统组分转化与能量转换耦合集成机理,凝炼多联产系统集成的关键整合要素和相应集成特征变量,揭示集成特征变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概括不同集成类型多联产系统的性能提升情景,体现多联产系统集成原则,为多联产系统开拓与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提出无合成气成分调整、未反应气适度循环的串联型甲醇—动力多联产新系统。探讨新系统中组分转化与能量转换利用间的耦合关系和集成原理,通过无合成气成分调整与未反应气适度循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多联产系统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新系统相对节能率可达15%,体现了多联产系统组分转化与
|
|
|
|
1 |
张寒,王淑娟,李政,倪维斗;煤制甲醇燃料矿井到油箱的生命周期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1期 |
2 |
刘宇;倪维斗;李政;黄河;;多联产能源系统工程研究方法论框架探讨[J];洁净煤技术;2008年02期 |
3 |
徐昕;罗方涛;路学红;;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7期 |
4 |
谢克昌;张永发;赵炜;;“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基础研究——焦炉煤气制备合成气[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年02期 |
5 |
李琳;李妍;;煤电化一体化及IGCC多联产主流产品分析[J];氮肥技术;2010年03期 |
6 |
刘洁,段远源,文盖雄;二甲醚多联产系统的能量分析[J];燃气轮机技术;2005年02期 |
7 |
冷雪峰;潘卫国;王文欢;沈敏强;顾先青;章玲;胡深亚;;煤气化及其多联产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8 |
张爱英;;现代煤化工发展模式的选择[J];河北化工;2011年05期 |
9 |
梁浩楣;;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8期 |
10 |
张勇,倪维斗,李政;钢铁工业绿色能源系统研究[J];冶金能源;2005年05期 |
11 |
孙照亮;;神华宁煤集团发展煤化工多联产的探讨[J];西北煤炭;2006年02期 |
12 |
邓剑;;煤气化多联产[J];上海节能;2006年06期 |
13 |
孙文欢;张考全;;新型煤气化多联产是氮肥企业发展方向[J];氮肥技术;2009年04期 |
14 |
岑建孟;方梦祥;王勤辉;骆仲泱;岑可法;;煤分级利用多联产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进展;2010年S1期 |
15 |
张晋,段远源;甲醇合成产率对多联产系统效率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0期 |
16 |
程黎花;;高效清洁煤炭转化技术现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1期 |
17 |
陈斌;金红光;;煤基和天然气基DME联产比较[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
18 |
王延铭;李国祥;于戈文;;煤基多联产是洁净煤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9期 |
19 |
王云波,倪维斗,李政,王灵梅;多联产能源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J];煤炭转化;2005年04期 |
20 |
夏德宏;常青青;;基于合理用能原则构建的矿石直接炼铁多联产系统[J];中国冶金;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