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相输运床气固两相流动实验及数值研究
【摘要】:
针对我国发展煤基多联产以及IGCC对气化技术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出了适应我国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煤种同时具有优良调负荷能力的粉煤加压密相输运床气化技术。本文针对输运床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通过方形截面输运床(高10m,截面积0.27×0.27m~2)冷态实验研究,获得了表观气速、循环流率以及出口的结构对床内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冷态实验结果表明:颗粒浓度沿床高方向呈下浓上稀的指数型分布;在同一高度截面上,颗粒浓度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循环流率的增加而增加;出口结构主要影响出口附近的颗粒浓度,在突变出口结构下,床内颗粒浓度呈顶部、底部浓,中间稀的C型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建立了圆形截面输运床(高10m,直径0.187m)冷态实验台,并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其循环流率最高达到了222kg/m~2s,浓相区(ε_s>0.1)的高度达到了3.5米。
本文针对冷态实验中影响主床压降的因素进行分析,获得了主床压降的无量纲准则数方程。根据实验结果获得了床内压力分布、颗粒浓度分布、床内总压降的计算关系式。在与实验相同的条件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本文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Fluent对输运床内气固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运用计及颗粒团聚效应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改进气固相间曳力。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数值模拟的床内流场也能够较好的说明床内的实际情况。这表明计及颗粒团聚效应的气固曳力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输运床内稠密非均匀气固两相流动。
|
|
|
|
1 |
王世杰;翟会琴;周勇;李文科;;新型旋风风冷冷渣器的开发研究[J];工业炉;2011年04期 |
2 |
王建军;谭慧敏;许伟伟;王新华;金有海;;不同排尘结构对导叶式旋风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影响的数值研究[J];化工学报;2010年09期 |
3 |
郑建祥,刘文铁,赵云华,赵修建,陆慧林;分解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J];硅酸盐学报;2005年07期 |
4 |
梁明海;周全申;乔永钦;杜正;;谷朊粉气流干燥管设计计算[J];粮食加工;2008年01期 |
5 |
赵卫东,何屏,徐远纲,覃勇付,郭鹏;循环流化床流动数学模型综述[J];云南化工;2005年05期 |
6 |
李淑强;冉景煜;张力;蒲舸;唐强;;CFBC旋风分离器气固两相流[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9期 |
7 |
李玲,李景银,徐忠;气固两相流动的LDV测试技术研究与实施[J];化工机械;1998年06期 |
8 |
陈尧剑;黄天佑;康进武;;消失模铸造中泡沫塑料珠粒射料充填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应用[J];铸造;2006年03期 |
9 |
郑晓虎;茹家华;吴广泽;;高炉喷煤煤粉流量及状态检测技术[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7年05期 |
10 |
徐永通;唐惠庆;叶树峰;蔡漳平;谢裕生;陈运法;;撞击流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年11期 |
11 |
段金明;周敬宣;;真空管道垃圾收集系统关键工艺参数优化设计[J];真空;2007年01期 |
12 |
吴冕;胡寿根;赵军;段广彬;申敬罡;;Y型分支管道气固两相流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8年01期 |
13 |
王正强;仇彬;张京;;梅钢喷煤系统的双流相输送应用实践[J];甘肃冶金;2009年01期 |
14 |
李争起;靖剑平;任枫;孙亮;李端开;李世龙;;消旋叶片位置对旋风分离器分离特性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9年01期 |
15 |
邱朋华,陈力哲,王宏,吴少华,秦裕琨;水平管道细粉高浓度分层流动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1年01期 |
16 |
李海霞;姬忠礼;铁占续;郭培红;李同卓;;陶瓷过滤器脉冲清灰过程的数值模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7 |
张少峰;兰艳涛;刘燕;;双喷嘴矩形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8 |
王超群;一种新型的喷腾分解炉[J];水泥技术;2000年04期 |
19 |
张丽丽;周慎杰;陈举华;;高炉三维气固湍流和煤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20 |
王裕宗,时静珣;气力上料机的设计研究——变浓度比气固两相流理论的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198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