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叠层MIM结构的红外双波段吸收器设计研究
【摘要】:超材料是一种具有特异物理性质的人造复合材料,通过对其结构和组成材料等影响因素的设计,能够突破某些表观自然规律的限制,从而获得超出自然界固有材料性质的超常材料功能,例如,负折射率、隐身衣、吸收器和超透镜等。随着微纳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学科的前沿交叉学科,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在通信天线、隐身技术、电磁对抗、红外探测以及雷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非制冷红外探测作为红外辐射探测的主要的方式之一,其探测器性能主要取决于吸收材料的吸收特性。一般只能响应特定单波段,难以实现特定双谱响应,这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上具有局限性。超材料吸收器作为超材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设计金属-介质-金属(MIM)结构可实现在理论上任意波段电磁波的完美吸收。与传统的吸收材料相比,具有厚度薄,吸收能力强,频带可控,材料电磁参数可设计等优点。因此,设计超材料吸收器作为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吸收材料,为未来红外探测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科学及应用价值。本文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理论,对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同时实现高吸收的超材料吸收器进行了设计。文中提出了两种中长波红外双波段超材料吸收器模型,并对其吸收特性和实现机制进行了探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设计了一种基于叠层MIM圆盘结构的中长波红外的双波段吸收器。该设计利用不同介质层对应吸收波段不同的响应,较大介电常数的Ge实现了长波红外9.97μm处的吸收;较小介电常数的Si O2实现了中波红外3.89μm处的吸收,且两个吸收峰处的吸收率均高于98%。介质图形化的设计,使得结构具有很好的吸收调制以及双波段的宽带实现能力,并通过组合结构设计,实现了中波红外3.2μm至4.3μm范围内71%的平均吸收率;长波红外8.5μm至11.5μm范围内88%的平均吸收率。该结构具有良好的入射角稳定性,吸收器在入射角高达±45°时仍保持高吸收。同时,对该结构热损耗以及折射率灵敏度特性也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一种基于复合十字型结构的双波段吸收器,将小尺寸的十字结构嵌入到介质中,利用表面十字结构和嵌入结构分别实现了对中波红外4.28μm处98.2%和长波红外8.23μm处99.5%的高吸收率。结构展现了较好的调制能力,通过结构特征尺寸的调节,可以实现吸收峰的移动。随着嵌入结构的中心间距的改变,会使得表面结构与嵌入结构以及嵌入结构与嵌入结构间产生相互作用。而对嵌入结构进行极化设计,通过中心对称的组合,能够实现中波红外的双波段响应和带宽拓宽;并且可以实现组合结构的偏振不敏感特性。随着环境折射率的增加,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的吸收峰位会随之发生红移。随着入射角从0到60°增大,吸收峰位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其结构在入射角大于20°情况下,会增加一个由波导引起的长波红外11.08μm处吸收,并且吸收率随着入射角从0到60°增大而增大,在入射角为60°时吸收率达到98.4%。
|
|
|
|
1 |
潘志和;;自媒体人与MIM的尴尬[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
2 |
R M German;韩凤麟;;金属注射成形(MIM)设计与应用指南[J];粉末冶金技术;2014年04期 |
3 |
祝爱兰,钟宏;溶剂脱脂型MIM粘结剂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2年08期 |
4 |
Georg Schlieper;韩凤麟;;金属注射成形(MIM):一种制造精密工程零件的竞争性工艺[J];粉末冶金技术;2015年04期 |
5 |
陈义钢;柳珂;朱荣;于观贞;丁厚中;;MIM与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
6 |
李宏书,钟伟;316L、317L的MIM注射成形生坯件溶剂脱脂工艺研究[J];粉末冶金技术;2004年06期 |
7 |
R M German;;金属注射成形(MIM)生产工艺与应用概要[J];粉末冶金工业;2015年05期 |
8 |
赵利刚,李益民;MIM热脱脂初始阶段行为研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
9 |
曹树坤;惠继恒;;MIM零件连续烧结设备的现状及发展目标[J];通用机械;2006年02期 |
10 |
罗铁钢;曲选辉;秦明礼;董应虎;;纯钨MIM黏结剂的优化及其流变性能[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1 |
罗奕;梁中翥;孟德佳;陶金;梁静秋;秦正;候恩柱;秦余欣;吕金光;张宇昊;;混合谐振模式宽带长波红外超表面吸收器研究[J];中国光学;2020年01期 |
12 |
曹树坤;惠继恒;;MIM零件连续烧结设备及其控制技术[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6年01期 |
13 |
丁运生;王僧山;查敏;王志刚;;有机阳离子[C_(18)mim]~+在蒙脱土层间的物理化学吸附与聚集状态[J];物理化学学报;2006年05期 |
14 |
Dr David Whittaker;韩凤麟;;MIM软磁材料: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J];粉末冶金技术;2016年04期 |
15 |
曹树坤;惠继恒;;MIM零件连续烧结设备现状及发展目标[J];工业加热;2006年02期 |
16 |
李益民,曲选辉,黄伯云;多聚合物组元石蜡基MIM粘结剂的热脱脂及其模型[J];金属学报;1999年02期 |
17 |
顾虎,李峥,毕景维,马远飞,曹勇家;17-4PH金属注射成形(MIM)材料缺陷的实验分析[J];粉末冶金工业;2005年05期 |
18 |
高中林,俞建华,孙承烋;设置在声表面波场中的MIM隧道发光结[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S1期 |
19 |
王聪敏;王光明;张博;;基于幂级数法分析和计算MIM引起的无源互调功率电平[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20 |
李益民,曲选辉,毛金英,曾舟山,林好转,邱光汉,黄伯云;MIM注射料粘度与流变行为研究[J];粉末冶金技术;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