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折射光学系统消二级光谱的研究
【摘要】:研究了成像光谱仪光学系统在宽光谱(光谱波段420.0~900.0nm)、长焦距(450mm)、大口径(D=100mm,F/4.5)、大视场(2ω=3.0°)条件下,采用衍/折光学系统取得高质量图像的可能性。
研究了衍/折射物镜消二级光谱方法、步骤,推导了三片型衍/折射光学系统消二级光谱的焦距分配公式。设计了复消色差系统,其中2种为采用含有二元光学元件的衍/折射系统,一种全部采用玻璃设计,并进行了对比。
首次采用P-W-C法求解衍/折射薄透镜系统的初级像差方程。采用3个镜片组合,设计了衍/折混合光学系统,第1片和第3片为普通玻璃制成的透镜,第2片为二元光学透镜(BOL)。二元光学透镜结构参数为:台阶数为8,环带数为60,最小线宽52.1μm。设计的物镜在0.6孔径处三条色球差曲线都定于一点,在0.8~0.9孔径处的效果也很好;各波长的轴上(0孔径)近轴焦点最大内距为0.25mm;频率为301p/mm时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在0.5°视场角以下接近衍射极限,边视场角的传递函数系数接近0.7。两种设计对比表明:采用衍/折混合光学方法设计的透镜的各项参数成像质量大大优于普通玻璃设计的系统,重量比普通玻璃设计的系统轻30%,满足了高光谱成像仪的光学设计要求。
首次研究了空间真空环境对衍/折射混合复消色差光学系统的影响,推导了压力变化对衍/折混合光学系统像面漂移的公式。温度变化时,衍射元件的热膨胀系数只是基体线性材料膨胀系数和像空间介质折射率及其对温度的导数的函数,与基体材料的折射率及其对温度的导数无关。
|
|
|
|
1 |
焦明印;衍射光学元件在红外成像系统中的应用[J];应用光学;2000年06期 |
2 |
徐平;衍射微光学元件的设计原理及方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
3 |
周崇喜;衍射光学半导体激光器线阵消像散准直器系统误差分析[J];中国激光;2000年06期 |
4 |
周绍祥,胡玉禧,王克逸,张亮;衍射透镜的精确设计方法(英文)[J];光子学报;2001年10期 |
5 |
靳飞飞;刘世炳;朱效立;谢常青;刘明;;自聚焦变栅距光栅设计、制作及特性研究[J];光电工程;2009年11期 |
6 |
崔庆丰,高士平,匡裕光;高分辨率成像二元光学系统的研制与实验结果[J];光学精密工程;1997年05期 |
7 |
Michele Hinnrichs,贡树行;衍射光学用于成像光谱学的新方法(上)[J];红外;2000年05期 |
8 |
谭峭峰,严瑛白,金国藩;衍射光学束匀滑器件的自相关系数与性能参数[J];中国激光;2005年02期 |
9 |
靳飞飞;朱效立;李海亮;马杰;谢常青;刘世炳;;2000lp/mm X射线透射变栅距光栅的研究[J];光学学报;2010年06期 |
10 |
洪新华,杨建峰,陈立武,郑黎,张向东,常凌颖,赵葆常;衍/折射光学元件消二级光谱的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4期 |
11 |
孙强,刘宏波,王肇圻,张惠娟,王吉增,卢振武;红外折射/衍射超常温光学系统[J];光子学报;2003年04期 |
12 |
李德华;赵阳;孙清珍;周薇;刘立强;靳涛;;相位连续变化型太赫兹波带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6期 |
13 |
于立民,卢振武;低旁瓣毫米波衍射天线的设计[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0年06期 |
14 |
唐雄贵,高福华,高峰,张怡霄,杜惊雷,郭永康;利用严格模式理论分析光栅透镜的衍射特性[J];光子学报;2005年06期 |
15 |
杨春林;许乔;温圣林;;基于随机输入的束匀滑位相板研究[J];光子学报;2009年02期 |
16 |
胡志娟;闫爱民;刘德安;王春花;刘立人;;变波长读出条件下光折变局域体全息光栅的衍射性质[J];光子学报;2006年12期 |
17 |
刘玉玲;隋成华;李博;;多台阶圆形衍射微透镜聚焦性能的矢量分析[J];光学学报;2008年06期 |
18 |
王怀军;匡登峰;方志良;;一步激光直写制作透射式相位光栅[J];光电子.激光;2008年10期 |
19 |
;“2008年度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征稿启事[J];光学学报;2008年11期 |
20 |
周辉;李松;郑国兴;高俊玲;;卫星角反射器精度对远场衍射模式的影响[J];光学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