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密码的分析与设计
【摘要】:
现代密码学理论和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分组密码是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速度快、易于标准化和便于软硬件实现等特点,通常是信息与网络安全中实现数据加密、数字签名、认证及密钥管理的核心体制。
随着AES活动的开展,分组密码成为近几年密码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课题。自主性是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并汲取现有的先进经验进行分组密码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也是非常必要的。
分组密码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组密码的设计原理、分组密码的安全性分析和分组密码的应用研究。围绕着分组密码的安全性分析和设计,本论文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1.分别利用差分-非线性密码分析、截断差分-线性密码分析、积分密码分析三种不同的密码分析方法,对Safer++进行了密码分析;
2.在对分组密码的可证明安全性和实际安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嵌套Feistd结构的SP型分组密码的模型。采用该模型,只需适当选取密码特性好的非线性模块和线性模块,就可以构造出具有很好地抵抗差分密码分析和线性密码分析的能力、加解密相似的分组密码算法;
3.采用上述密码模型,给出了一个用该模型构造的具体的分组密码算法SCF。并且对SCF作了一些初步的密码分析和详细的统计测试,结果表明:SCF密码足够抵抗一些已知的密码分析、具有很好的统计性能。
4.对一类基于混沌函数的分组密码结构GFS4(GFS8)的安全性做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从抵抗差分密码分析和线性密码分析的安全性与所需要的执行代价相比,这类密码结构不如CAST-256型密码结构和普通的Feistel型密码结构。因此在分组密码的设计中,我们不推荐使用这类密码结构。
5.利用两种方法对一个基于细胞自动机的分组密码系统CAC的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AC的这种变形在选择明文攻击下是极不安全的。对CAC的变形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知道CAC的具体设计细节后,借鉴对该变形的分析,有可能对CAC密码系统本身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
|
|
|
1 |
李学远;刘景美;王新梅;;改进的OFB模式及其安全性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8年06期 |
2 |
温凤桐;吴文玲;温巧燕;;一个伪装的电码本模式及其安全性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3 |
晁仕德;张绍兰;田华;杨义先;;改进的PMAC及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21期 |
4 |
何大可;一种迭代型分组密码的差分密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
5 |
胡予濮,肖国镇;分组密码SAFER的改进[J];通信学报;1999年S1期 |
6 |
彭川,魏其娇;论分组密码中的数据加密算法DES[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7 |
李玮;谷大武;;时间攻击的研究进展[J];通信技术;2005年S1期 |
8 |
龙敏;丘水生;;基于四维混沌猫映射分组密码的设计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32期 |
9 |
钟黔川;朱清新;张平莉;;参数可变的离散混沌加密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10期 |
10 |
顾海文;祝跃飞;康绯;师国栋;;DES差分特征的分析与搜索[J];计算机应用;2009年S1期 |
11 |
陈皓,李蓉;一种新的分组密码方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2 |
胡予濮,肖国镇;IDEA的随机群和随机置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3 |
杨军亚,王海义,畅雄杰;信息安全系统实现技术[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0年03期 |
14 |
张文涛
,卿斯汉
,吴文玲;一类基于混沌函数的分组密码的安全性评估[J];软件学报;2003年03期 |
15 |
温凤桐;吴文玲;温巧燕;;优化MISTY型结构的伪随机性[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5期 |
16 |
李幼名;唐明;张焕国;;一种动态随机数发生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5期 |
17 |
徐政五,龚耀寰;信息战中的信息加密技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
18 |
吴文玲;关于E2和Camllia密码算法[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2期 |
19 |
吴文玲,卫宏儒;低轮FOX分组密码的碰撞-积分攻击[J];电子学报;2005年07期 |
20 |
王大印;林东岱;吴文玲;姜中华;;XOR-MAC消息认证码的安全性新证明[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