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形成条件
【摘要】:胶莱盆地是我国东部的一个白垩纪走滑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形成演化主要受到郯庐断裂、牟平-即墨断裂、五荣断裂活动和深部地幔上隆作用的控制。本文应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胶莱盆地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油气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的成果和认识:①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构造解析结果,伸展活动主要发生在莱阳期和王氏期,莱阳期为北东-南西向伸展,王氏期为南北向伸展,诸城凹陷主要伸展时期是莱阳期,高密凹陷和莱阳凹陷的主要伸展时期是王氏期。通过褶皱、逆断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节理、擦痕、显微构造和声发射测试资料分析,胶莱盆地经历的压缩活动主要有三期。莱阳期末和青山期末的压缩为北西南东向,王氏期之后的压缩为近南北向。王氏期之后的压缩可进一步分为白垩纪末、古近纪末和新近纪末三期。从构造变形强度来看,青山期末的压缩最强。②综合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体反射率、声波时差等计算结果,盆地内部剥蚀厚度最大的地区位于诸城凹陷的南部和莱阳凹陷的东部,最大大于6000米。其次是柴沟地垒、大野头凸起、牟平即墨断裂带的北部和海阳凹陷的西部,普遍大于3000米。剥蚀厚度最小的地区是郊县凹陷的中部和莱阳凹陷的南西部,最小小于1000米。③以构造解析、节理统计、断面擦痕测量、显微构造研究和岩石声发射测试结果为约束条件,用有限元法对胶莱盆地形成演化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是,莱阳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方向,最大主应力75Mpa以上;青山期整体以拉张为主,最大主张应力方向为NW-SE,最大主张应力60Mpa左右;青山末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最大主压应力大于80Mpa;王氏期最大主张应力方向近南北向,最大主张应力在50Mpa左右;王氏期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SW,最大主压应力在60-75Mpa左右。④有机碳丰度、氯仿沥青“A”含量、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水南段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沉积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生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且有机质的热演化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是本区主要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油潜力。逍仙庄段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混合型为主,热演化程度较高,也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⑤综合生油条件、储层条件和保存条件,结合油气显示情况分析,大野头凸起外围和诸城凹陷西北部属
于含油气远景最有利地区,柴沟地垒、胶县洼陷和莱阳地区属于含油气远景较
有利地区,海阳凹陷东部海域、平度洼陷和李党家构造带属于含油气远景不明
地区,海阳凹陷陆地部分等强烈剥蚀区属于含油气远景不利地区。
|
|
|
|
1 |
赵明鹏;构造解析法在矿井地质构造预测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2 |
戴传固,杨大欢;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J];贵州地质;2001年01期 |
3 |
陈艳;严小敏;李细光;;濑劳龙庄断裂特征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4 |
陈蜀俊,刘锁旺,姚运生,李先福,祝启坤;两郧断裂构造解析与第四纪滑动速率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3期 |
5 |
刘维亮;吴德超;谷曼;;四川雷波马家河坝逆冲断层研究[J];世界地质;2006年01期 |
6 |
索书田;贵州巴金区三叠系极低级变质岩系构造解析[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
7 |
李建威,李紫金,傅昭仁;湘东金管冲铀矿床控矿构造解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1997年01期 |
8 |
吴德超,胡修棉;四川南江上两脆-韧性叠加断裂带构造解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9 |
吴德超;王道永;邓江红;肖渊甫;;新疆若羌县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叠加褶皱构造解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0 |
陈永明;石玉成;;兰州地区现代应力场的构造解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
11 |
汤经武;关于迭加断裂的构造解析——以龙门山北段马角坝地区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12 |
汤经武;杨学敏;;褶皱构造解析的三种计算机方法——微型机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之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13 |
王润华,薛虎;下扬子地区中生界古地磁及其构造解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9年01期 |
14 |
熊家镛;张志斌;王陶;胡建军;张伟明;;应用构造解析等方法开展哀牢山构造带1:5万填图的几点认识[J];云南地质;1993年04期 |
15 |
查显锋;董云鹏;李玮;杨钊;万斌;杨晨;;南秦岭佛坪隆起的成因探讨——构造解析的证据[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0年03期 |
16 |
郭军;左洪涛;;关于武田扎拉格银多金属矿床构造成矿浅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5期 |
17 |
汤良杰;陈绪云;周心怀;万桂梅;金文正;;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构造解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8 |
吴德超,蔡学林,焦守敬;豫西内乡文龙庙地区秦岭群卵形褶皱构造解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19 |
姚大全,刘加灿;郯庐断裂带池河段的新活动[J];地震学报;2004年06期 |
20 |
吴青鹏;杨占龙;郭精义;李红哲;李在光;黄云锋;魏立花;;背斜型构造储层裂缝预测方法探讨——以JLS地区须二段储层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