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南洼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
叠纪逆冲构造发育阶段、晚侏罗世至早始新世的负反转盆地阶段、中始新世开始的断陷
盆地阶段以及中新世以来的坳陷盆地阶段等四个发育阶段,其中断陷盆地阶段是渤南洼
陷油气储集岩以及烃源岩的主要形成时期。受盆地断陷阶段构造旋回性活动的影响,研
究区古近系沉积演化可分为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东营组等四个二级层序
沉积旋回,并发育了近岸水下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滨湖相、浅湖相、
半深湖-深湖相、盐湖相及生物礁相、浊积砂岩相9种沉积相类型;构造活动主要通过
对沉积古地貌的控制而控制着沉积物的分布及沉积物本身的特征。
渤南洼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以岩性油气藏和与岩性有关的复合油气藏为主,主要
可归类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河道砂体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
藏等。隐蔽油气藏中储集岩的特征是沉积相带以及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岸水下
扇相、三角洲相、浅湖相及浊积砂岩相等是有利储层的发育位置,深层高有机碳含量有
利于有机酸的生成,是促使隐蔽油气藏中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渤南洼陷油藏是三
期次油气运移成藏的结果,含油层系基本上与同期的烃源岩互层或指状交叉,给运移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时期的活动断裂是沙四段及沙三段生成
的原油从洼陷中心向上运移,或者直接运移到边缘断裂带聚集成藏的主要通道。
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倾向于在陡坡带砂砾岩扇体区分布;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多集中
在洼陷带的远源浊积岩区;河道砂体油气藏多发育在缓坡带远岸有水道砂砾岩扇区及洼
陷外凸起与周缘的河道砂砾岩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618.13
|
|
|
|
1 |
邱以钢,程日辉,林畅松;沾化凹陷下第三系不整合类型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2期 |
2 |
侯明才,田景春,陈洪德,陈学华,肖焕钦,邱桂强,贾光华;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段浊积扇特征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3 |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
4 |
邱桂强,王居峰,张昕,李从先;东营三角洲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地层格架初步研究及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学报;2001年04期 |
5 |
肖乾华,李宏伟,李云松;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1998年02期 |
6 |
房新娜,苏永进,蒋有录,陈炳申;东营凹陷梁北地区沙二段油气成藏特征[J];断块油气田;2002年02期 |
7 |
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孔凡仙,刘景彦,郑和荣;“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
8 |
李思田,潘元林,陆永潮,任建业,解习农,王华;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球科学;2002年05期 |
9 |
李群;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J];地球科学;2002年06期 |
10 |
沈守文,彭大钧,颜其彬,黄先律,李志军;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000年03期 |
|
|
|
|
|
1 |
丁强;夏群科;;伸展不整合:初论造盆运动[J];安徽地质;2004年04期 |
2 |
肖秋生;陈凤良;严元锋;娄国泉;;江苏复杂小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及其关键技术[J];安徽地质;2004年04期 |
3 |
赵先超;田景春;王峰;肖玲;;鄂尔多斯盆地长武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研究[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
4 |
蒋凌志,于德龙;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生屑灰岩段储层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5 |
付瑾平;;发挥期刊编辑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08年04期 |
6 |
胡受权,郭文平,刘树根,童崇光;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模式研究─—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7 |
陈守田,唐建人;汤原断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探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8 |
柏涛,徐志伟;层序地层学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南部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1期 |
9 |
董福湘,刘立,唐黎明;十屋断陷盆地古构造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10 |
王蛟,姜在兴,陈世悦;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
|
|
|
|
|
1 |
郑荣才,吴朝容;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生储盖组合的层序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2 |
吴朝容,郑荣才;辽河油田西部洼陷沙河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3 |
陈广军,李小梅,安明泉,季胜利;复杂潜山储集层厚度的一种计算方法[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4 |
杜春彦,郑荣才;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5 |
何起祥,刘招君,王东坡,胡振国,刘万洙;湖泊相浊积岩的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1984年04期 |
6 |
赖婉琦,顾家裕;渤海湾含油气盆地中的浊积岩[J];沉积学报;1984年04期 |
7 |
郭建华,宫少波,吴东胜;陆相断陷湖盆T-R旋回沉积层序与研究实例[J];沉积学报;1998年01期 |
8 |
李维锋,高振中,彭德堂,王成善;库车坳陷中生界三种类型三角洲的比较研究[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
9 |
柳梅青,陈亦军,郑荣才;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沉积学报;2000年01期 |
10 |
冯有良,潘元林,郑和荣;东营凹陷中始新统上部—上始新统层序地层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
|
|
|
|
|
1 |
杜美霞,庄新国;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及发展趋势[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8期 |
2 |
李利波;武法东;姜大伟;彭刚;;渤南洼陷沙二段沉积体系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10年03期 |
3 |
李群;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4 |
王蛟,姜在兴,陈世悦;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2期 |
5 |
张伟;武强;黄敬利;;南海北部陆架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J];海洋石油;2006年03期 |
6 |
吴东胜,陈华军,刘少华,朱小龙,王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5年01期 |
7 |
杨万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4年01期 |
8 |
吴东胜;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以金湖凹陷戴南组为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9 |
鹿洪友,操应长,吴明荣,肖贤明;层序地层学应用于陆相湖盆中隐蔽油气藏的成因解释[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2期 |
10 |
杜永慧;;梨树断陷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以梨树断陷七棵树油藏为例[J];科技资讯;2010年31期 |
|